以范蠡为中心论纵横之道

2015-05-30 23:24:39潘晓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纵横家越国范蠡

潘晓侃

摘 要:范蠡,官至上将军,经商则富可敌国,最终抱得美人归,在激荡杀戮的争霸时代却能善始善终,寿终正寝,可谓理想成功的范本。本文将通过范蠡的一生来谈论他如何运用纵横之道进退自如,安身立命的。

关键词:范蠡 纵横之道 成功 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在战国时期,纵横家就顺时而兴 , 应时而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是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君主,一来求得自身功名利禄,二来用自己的事业对当时国家形式形成影响。虽然在春秋时代,纵横之术未盛行成风,然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范蠡却不折不扣的是一个一流的纵横家,范蠡不仅是战术上的纵横家,而且是战略上的纵横家。他深谙纵横之道,其运用纵横之道叱咤风云,无论高居庙堂抑或经商创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最终留青史。据此,本文将通过范蠡成功的一生来浅论纵横之道的真谛——即人生要做到舍得自如。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他年轻时,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练就立身之本

纵横家们深深懂得,未来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古代的中国,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想要成功,出人头地,读书是唯一路径。因此这些纵横家们在能学之年,拼命地学习读书。苏秦就是典型,锥刺股说的就是他为了多读书,采取了对自己极其苛刻的励志办法,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鼓励自己读书,焚膏继晷。作为一流的纵横家,范蠡出身贫微,他不甘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年幼时发奋苦读,博览群书,求师摆学。在年轻时,就已经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可谓范蠡做到了纵横的第一步,拥有了未来竞争的核心武器——学识(主要包括政治智慧、军事才干和权谋韬略)。

二、用所学之识谋取功名,辅佐君王

纵横之道,就其一生来看,纵横家们第二步都懂得用自己的学识和谋略来换取功名。司马迁的《史记》中如此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1]

范蠡的学识, 突出表现在他襄赞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 翦灭吴国的全过程。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 鲁哀公元年), 越王勾践在其即王位的第三年,准备征伐吴国。范蠡深知越国同吴国开战, 时机与条件均不成熟, 不具备取胜的希望, 劝他切勿冒险犯难, 范蠡的规诫是用极富哲理的语言表述的:“持盈者与天, 定倾者与人, 节事者与地……今君王未盈而溢, 未威而骄, 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 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 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 将妨于国家, 靡王躬身。”[2]然而, 此时的勾践已被自己幻化的胜利前景陶醉得忘乎所以, 对范蠡的逆耳之言怎么也听不进去, 决心一意孤行, 实施征吴计划。范蠡眼看勾践即将给越国招来一场灾难, 于是毫不犹豫地再次进谏: “夫勇者, 逆德也; 兵者, 凶器也; 争者, 事之末也。阴谋逆德, 好用凶器, 始于人者, 人之所卒也; 淫佚之事, 上帝之禁也, 失此者, 不利。”[2]不管范蠡如何言之谆谆, 但勾践却听之藐藐。他决心铁定, 伐吴之举, 犹如在弦之箭, 不可抑止。而此时的吴王夫差, 在伍员、孙武等的辅佐下, 正为报杀父之仇而厉兵秣马, 吴军准备充分, 士气高昂, 正严阵以待, 迎击越军。越军发动进攻, 双方激战于五湖(今太湖), 越军一败涂地, 狼狈逃回越国。吴军乘胜直追, 连战皆捷。勾践最后只剩下5000疲惫之卒, 退保会稽山。眼看亡国在即, 社稷难保, 勾践只得向范蠡求教摆脱危机的方略。范蠡明白, 事到如今, 只有对吴国低首下心, 委屈求和, 以待时来运转。他教给勾践的方针是: “卑辞尊礼, 玩好女乐, 尊之以名, 如此不已, 又身与之市。”之后, 范蠡建议由文种留守越国, 行政抚民, 自己则陪伴勾践夫妇一起到吴国, 为吴王做了三年服役的奴隶。由于勾践与范蠡在夫差面前装得特别恭顺、矫情, 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之后, 夫差恩准勾践与范蠡一同返国。范蠡在越国最危难时刻的表现赢得了勾践的绝对信任。返越后, 勾践即请教范蠡如何刷新政治, 安定民生, 富国强兵。范蠡要求勾践“节事者与地”, 即效法大地, 顺时养生, 抚民保教,力图振兴, 以待吴国可乘之隙。在纵横之道上的事业第二步上付出是巨大的,范蠡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但也换来了耀眼的功名,成功坐上了上将军的位置。

此后, 勾践依照范蠡谋划的总方针,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 奖励生育,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的政策。越国终成一霸,勾践也实现了霸王之业,范蠡的功劳卓著,也成了上将军。可谓权倾一时,其政治生涯达到极峰。

三、物极必反,盛时而退

正当范蠡坐上上将军一职,事业达到人生顶峰时,依人之常情, 此后的范蠡就应该心安理得地享受他应得的荣华富贵,他却戛然而止,选择了功成身退。这正是一般纵横家所不能做到的,然范蠡却把纵横之道最关键的一步发挥得淋漓尽致,极为潇洒。

据《史记》记载: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1]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1]究竟这一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历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与范蠡交好的文种,也是帮助勾践取得霸业的功臣,此后离开勾践的范蠡写信告诉文种,劝文种赶快离开越国, 以免遭杀身之祸。书中说: “蜚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多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1]范蠡曾经劝说过他及时退出,文种并没有采纳其意见。因遭小人诬陷,说文种谋反,勾践于是残忍地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 其四在子, 子为我以先王试之。”[1]文种面对绝情的勾践, 悲愤莫名地伏剑自杀了。一正一反的对比告诉我们,纵横之道的关键是要懂得“物极必反,盛时而退”的道理。范蠡的纵横之道不仅体现在政治顶峰及时功成身退,也体现在从商后。范蠡三次在富甲一方的情况下,尽散其财,并终得天年,活了七十多岁。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左丘明.国语·越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纵横家越国范蠡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02
范蠡卖牛
故事会(2022年2期)2022-01-19 10:57:23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范蠡还钱
所长无用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文学教育(2017年6期)2017-06-08 20:15:14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17
苏秦“锥刺股”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