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提出应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提高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资助效益。
【关键词】广西高校 贫困生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08-02
一、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
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且不平衡,贫困面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占总人数的48%,其中特困生占17%。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对于高昂的学费,更多的需要依靠贷款、勤工俭学或兼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为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广西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评估办法(试行)》等文件,在这些政策支持下,经过几年建设,广西贫困生资助体系不断改进,建立起了以“奖、助、贷、勤、免、减、缓”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多元化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广西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于实现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仍然是以经济资助为主,鲜有在贫困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因此,完善健全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二、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教育公平阶段,还是在教育成本分担阶段,广西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观念大都停留在经济资助的范畴。诚然,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问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问题,但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学业贫困、人际交往贫困、心理贫困和就业创业贫困已表现得非常严重。因此,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观念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济困”的层面上,还应把“扶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元的资金渠道、多维的励志策略和多样的能力培训等途径来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
(二)资助的主体和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当前,由于广西的高校属于自治区办高校,以致经费来源仅限于有限的自治区财政预算拨款,加上广西属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使得政府显得有心无力。贫困生资助经费的另一来源是学生学费收入,而近些年绝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学费收缴困难的情况。随着贫困生人数的不断膨胀,由于自治区政府财力有限,势必会造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依赖政府很难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各高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支持并参与帮困助学活动,多方筹措经费。
(三)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解困和能力发展。当前,在现行高校实行收费制度的情况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社会以及高校通过“奖、助、贷、勤、免、减、缓”为主的各种资助方式切实解决了众多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和生活问题,让贫困生能够在校安心学习和生活。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贫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习没有兴趣、人际沟通障碍、自卑心理加重以及责任感降低等。贫困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这些独特性给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经济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对贫困学生实施经济帮扶的基础上,须增设一些个性化资助,把贫困生“扶志”和“强能”相结合打破贫困怪圈,共同助推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三、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策略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以“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为指导思想,把“济困、扶志、强能”三种资助模式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奖、助、贷、勤、免、减、缓”等方式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生活问题,同时再通过“思想引导、能力提升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对贫困生实行立体式资助,从而使他们真正摆脱“物质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的状态。具体说来,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可采取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转变资助观念。当前,大学里的贫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除物质生活比较困难外,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广西各高校要切实转变资助观念,变单一的“济困”为“济困”与“育人”并举,着力构建起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积极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开拓多元的资金渠道。具体如下:
1.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国家设立助学贷款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基本生活费,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从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及时且必要,这将成为资助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2.在国家助学金方面,国家设立助学金的主旨就是帮贫助困,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取发展的机会,实现其追求进步的权利,从而实现一个国家的公平,达到全社会的和谐。诚然,设立国家助学金对于帮助优秀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充分激发贫困学生刻苦学习、努力进取、自立自强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坚持与完善。
3.在国家奖学金方面,要突出奖学金的地位和激励作用。设立奖学金目的是为了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实现自立自强。为此,国家、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国家奖学金的覆盖面和增加奖励的额度。
4.在勤工助学方面,各高校要广开门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安全、更贴近专业知识的校外兼职岗位,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高校内勤工俭学工资标准,提高勤工俭学活动的层次,完善校内勤工俭学的运行机制。
5.在社会资助方面,要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在教育成本分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完全依赖国家、政府划拨的贫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各高校应扩大宣传、主动出击争取社会捐赠,如设立顺丰奖学金、中国电信励志奖学金等,以解决资助经费不足问题。
(三)建立多维的励志方式。具体如下:
1.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高校应坚持“济困”、“扶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实施多维的励志策略来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如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成功企业家以及优秀的毕业生为学生作报告。同时邀请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代表进行“身边的榜样,前进的力量”为主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他们的真实事迹,感染并带动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进取。
2.切实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帮扶机制,认真研究和剖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思想动向。辅导员、班主任要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关爱他们,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念。同时,高校应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通过开展团队拓展活动,让他们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塑造健康人格。
3.推行“隐形援助”方式。有少部分贫困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有意隐瞒自己和家庭的困难情况,不愿意主动申请资助。高校可对这部分群体学生进行深入详细的摸底后,对其进行“隐形援助”,如发放“绿色成长礼包”、“心愿卡”和“资助政策叮咛卡”等。这种资助方式无需申请,尽量减少捐赠仪式。
(四)建立多样的能力培训。具体如下:
1.提高学习能力。对贫困生开展学习帮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他们唤醒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力;同时还应开展学习方法、考证技能的辅导,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帮扶。
2.提高就业能力。各高校要重视和关注贫困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培训,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此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如写作、办公自动化、东盟礼仪、茶艺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增强其社会就业竞争力。
3.提高创业能力。各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帮助贫困生了解社会创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鼓励贫困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为有创业激情的贫困生提供创业项目指导、创业政策咨询、公司注册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
4.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通过搭建勤工助学“校企合作”新平台,延伸“校企合作”手臂,扩展“校企合作”服务功能,提升贫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如可采取“助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模式、“预分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贫困生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在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与学校各部门、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开展活动,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增强了适应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颖,李章龙.高职贫困生三维资助模式刍议[J].文教资料,2010(4)
[2]黄琴.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就业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2(7)
[3]冉育彭,刘俐丽,曹其,曹霞.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优化——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简介】樊永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