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文本,因“材”施教

2015-05-30 10:48谢峰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4期

谢峰

摘 要: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合理开发与多角度解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努力渗透学法指导,如抓关键词,抓比喻修辞,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等进行阅读理解,感受人物品质。

关键词:教材;体裁;语用;课堂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到底是教教材,还是教学生?到底是有意义重要,还是有意思重要?阅读教学是指向阅读与理解,还是指向表达与写作?学生到底是学语文,还是学语用?……一直以来,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们为之困扰和争执,从而引领小学语文走向更深更远的变革。对于长期在一线的教育者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对所选用的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合理开发与多角度解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研文本,从体裁入手與编者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关注文体,与编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是篇写人的文章,在单元中编者把《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编排在一起,可见编者的意图,即从人物的典型事例中感受人物品质。并且在三篇文章的结构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开篇用人物卓越的成就来描写,属于人物传记的范畴。在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因此,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如下:

1.导入逆境。由“逆境”一词引读第一段,品读比喻句的含义,联系生活感受仙人掌花的“逆境”,加深对“逆境”的理解,感受人物品质和杰出成就。

2.体会逆境。这是一封怎样的信?从具体词句中感受他们三人生活上的艰难和创作上的艰难,从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中感受当时的社会对女人的不公正的待遇,凸显她们所遭遇的逆境之艰。

3.感悟品质。夏洛蒂不幸的童年,当早晨第一声鸡啼的时候,我们——,而夏洛蒂——(略)夏洛蒂遭受着桂冠诗人的嘲讽和歧视时,从“钉”和“发誓”中想象一下她的心理和言行。如果骚塞遇到成功之后的夏洛蒂,他又会怎么说?

4.深化主题。感受文题比喻的巧妙,书写人生启示。

二、深研文本,从语用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正是通过这样精选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潜心会文、品味文字,从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把文本与语用训练有机结合,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鞋匠的儿子》看上去和《小草和大树》一课有些相似,都是写人的文章。但文体的结构明显不同,前者借助人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后者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但如果教师仅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平等、仁爱、宽容的品质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感悟林肯人格的伟大,解读文本又略显简单,在学法点拨上没有进行有效渗透。因此,是不是应该把学习林肯的品质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让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如其中的教学环节可以作以下设计:

1.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自由朗读2至5自然段,林肯受到了怎样的羞辱?如何化解的?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1)感受参议员的羞辱,生回答略,指导朗读。

(2)对比阅读,感受林肯的伟大和演说智慧。

【补充阅读资料,感受宽容: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回击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质疑探究:同样遭遇羞辱,朗宁以羞辱反驳羞辱,这就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虽然也是一种机智,但林肯是这样应对的吗?你觉得林肯和朗宁谁化解得巧妙?为什么?

(3)比较两组句子(有永远和无永远的句子),感受林肯待人的真诚。

2.对比参议员的羞辱内容,默读林肯的三段演说,从哪些语句中你还认识了怎样的林肯?在关键处进行圈画批注。

3.学法点拨:演说的智慧: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创设情境:(1)模仿林肯在参议院演说的场景,注意演讲的智慧。(2)创设生活中竞选职位的情境,进行演说尝试。

5.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林肯的故事、名言等读一读,看看你“心中的林肯”又是怎样的人?

三、深研文本,从激思入手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在深研文本时,要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本单元教材间的联系,关注文章的体裁,关注语言的表达点,然后做到三个选择,即选择教学的重点,选择合适的训练点,选择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前后勾连,以“文”载“道”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陆加美.细读深研,突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学,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