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宏
凤翔张子祠是专门祭祀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的祠堂,是集书院、祠堂、民宅三位一体的明代建筑群,位于凤翔县城内东大街中段。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中“关学”的创始人,在世界哲学史上享有盛名。
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历史地位
关学是宋明理学思潮中由张载创立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学派。因其讲学关中(古代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故名。北宋神宗年间,张载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辞官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其父张迪的墓葬地旁边创办横渠书院,教书育人。冯从吾《关学编》卷一“横渠张先生”中说:“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故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的,以孔孟为法,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
关学在陕西关中地区代有传人,绵延至清末民国才逐渐成为绝响。明朝万历年间,长安冯从吾编了一部《关学编》,共收录编纂从先秦到宋、元、明关中儒家学者33人的生平学说,而以张载学说为中心,冯从吾在关学史上有中兴之功,开了关学研究的先河。在清代经过多次续编,成为研究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后来关中地区的学者,大多传衍了以礼为教的学风,而未能发扬以气为本的思想。”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凤翔知府沈自彰慕张载学说,搜集整理刊刻《张子全书》,并且欲寻觅张载后裔以维护、祭祀张载在眉县的坟墓,经冯从吾帮助提供信息,从河北滦州迁移张载第14世孙张文运及其三子张承绩和三个孙子张元福、张元寿、张元祥到凤翔府,并请准在凤翔城内东大街重修张子祠,设“横渠书院”于祠内,张文运、张元福、张元祥被安置在凤翔齐村,张承绩和张元寿被安置在眉县西柿林村,管护祖坟。明天启二年(1622年),敕授“张文运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张子祠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张元祥承袭,子孙继承直到民国9年(1920年)张载第24世孙张建邦,凤翔支系共有八位后裔承袭明清两朝的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及中华民国的奉祠官。
今《张载集》有一篇明万历年间进士凤翔人袁应泰的序言。袁应泰在序言中摘录张载学说精华字句,提纲挈领地指示学者研究张载学说的路途门径,可见其理学造诣深厚渊博,道德信仰坚定诚恳。关学崇实学,重气节,“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在袁应泰地方官任上卓越清廉的吏治实践和辽东经略任上的殉国壮举中得到具体呈现。
凤翔张子祠历史旧貌和濒危现状
据张载第26世孙张仁久和张美芹的文章《凤翔张子祠》介绍:该祠重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当时的凤翔知府沈自彰主持修建,占地6亩3分,房舍90余间。张子祠大院大致分为三部分,前院为书院区,中院为祠堂区,后院为内宅区。祠堂门前是一高出街道2米、宽约7米的大平台,平台两边各竖一三节两斗石杆,高约9米,每个斗子四角挂有铁铃。平台南边有七级台阶,平台北边是祠堂大门,共三大间,中间是门道,两边是耳房,大门共两道,第一道门上悬挂白底黑字“宋横渠张子祠”,第二道大门上悬挂白底黑字“关西一人”横匾。进入第二道大门,中间是鹅卵石铺成的甬道,东西两边各十来间厦房,为横渠书院教学区。北边正中的中门是牌坊式建筑,有三个门道。中门内就是祠堂区,两边是东西两庑,各三间,房前有一株古柏树及名贵花木,现还幸存一株花树,院内北边正中是五楹大殿,气势雄伟,殿前左右各有石碑一通,殿前与两庑之间空地上,建有一块高约2尺的四方形月台,四边条石砌垒,中间青方砖铺面。大殿中檐根悬挂黄底黑字横匾“性善同工”,中檐口悬挂白底黑字横匾“明德性馨”;东檐根悬挂蓝底黑字横匾“正谊明道”,东檐口悬挂红底黄字横匾“关学渊源”;西檐根悬挂黑底黄字横匾“示我广居”,西檐口悬挂红底黑字横匾“践行唯肖”。每根廊柱上挂有黑底金字楹联。殿内有一暖阁,上方悬挂蓝底黑字大匾“华峰道脉”,暖阁里供奉张载泥塑坐像,左右两个书童,暖阁外摆一大香案,香案上的香炉烛台等均为生铁铸就,蜡台造型为武士样,两手高擎蜡桶与真人同高。从大殿东边侧门进去约10米远是三楹后殿,名曰“启贤祠”。暖阁内供奉张载之父张迪和张载之弟张戬的神位,殿内东侧供奉张载第14世孙张文运及其后裔子孙的神位。殿内两侧摆放清代官府赏赐的全套“执事”(仪仗道具)一副,有“肃静”“回避”等木牌四块,金瓜斧钺等兵器八对,用来做壮威之用。后殿院内也有两棵古柏,还有榆叶梅、木瓜、牡丹、蜡梅、芍药等花木。后殿东侧有一小门,为内宅门,上面悬挂白底黑字横匾“廉公勤勋”,这块匾额是民国年间学生敬赠给他们的恩师凤翔张子祠的奉祠官张建邦先生的。内宅是张载嫡系后裔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家属的私宅,负责管理祠堂事务,宅内分正偏两院,正院前边是三大间厅房,厅内悬挂红底金字“直廉恭恕”横匾,后边是三大间楼房,中间两面厦房各五间,偏院有厦房五间,院内有竹林、果树、香椿树、古槐、花圃等。凤翔张子祠整个大院是一个集学院、祠堂、民居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合理,房屋错落有致,门前恢宏大气,院区层层趋高,前院齐整典雅,中院庄严肃穆,后院人文和谐,一派天人合一气象。
据张载第27世孙张崇谦《宋横渠张子祠建修考略》一文记述:凤翔张子祠自沈自彰重建后,在清代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凤翔知府曹鼎望重修张子祠,创建了后殿“启贤祠”,关中大儒李因笃撰写了《重修张横渠夫子祠记》,被全文收录在乾隆年间编撰的《重修凤翔府志》中,文中说:“关学之兴肇端张子,文武周公而后西士言圣人之道者莫能先也。夫子丧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历七百余年而始得周元公(周敦颐)倡不传之遗绪,河南纯公(程颢)、正公(程颐)皆亲受业拓而大之,而张子为二程中表尊行,首撤皋比,力相推挽,徽国(朱熹)继起,遂集大成,盖自是内圣外王,统和为一。天下之言学者,论地则四,论人则五,四海之广,千百世而遥,较然于此心此理之同,循循知所依归,即孔孟复生,不得有异议,何者?出乎仁,则入乎不仁,故君子慎之也。”又说:“夫张子祠、学宫通之天下,西安祀之国,而凤翔又乡祀也。愈近则愈亲,祀之宜专礼,乡大夫之贤,殁而食于社,况大儒崛起,功在作述者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任凤翔知府的韩城举人豫泰重修凤翔张子祠,现存有一残碑记录重修详情。
凤翔张子祠在1958年公私合营后被凤翔县政府征用,后来在“破四旧”和“文革”中被逐渐拆除破坏,现仅存张子祠大殿和启贤祠后殿,现在张子祠大院被凤翔县政府机关幼儿园占用,张子祠大殿被幼儿园作为仓库,由于年久失修,风雨飘摇,濒临倒塌危险。后殿启贤祠大殿在张载后裔的支持下已经修复一新,并于2012年清明节前夕举行了隆重的张载后裔祭祖大典,宝鸡市专家学者文化名流数十人积极参与。张载第27世孙张浩谦、张崇谦兄弟现正在为凤翔张子祠大殿的修复进行不懈的努力。
当代关学研究的兴起和修复凤翔张子祠的可行性论证
20世纪以来,宋明理学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失去了其思想统治地位,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张载的哲学思想由于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学者的肯定和赞扬。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冯友兰和张岱年在其哲学著作中都对张载学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张载的“四为说”作为结束语,也是冯友兰的哲学理想和人生信念。侯外庐和冯锲也在其哲学著作中对张载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评论。陕西师范大学的陈俊民教授长期致力于关学研究,整理出《关学编》《二曲集》《关中三李年谱》《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等典籍,其著作《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吕大临易学发微》等,对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的发展传承进行了文献整理和研究探索发掘。陈俊民教授在新加坡期间,曾应德国慕尼黑大学东方研究所的邀请,前往该所对《正蒙》翻译小组加以学术指导,该书德文版现已由德国迈德纳出版社出版。1991~1992年,他应邀赴德国特利尔大学,并与该校汉学系的学者合作,主持并完成了受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资助的关于“张载气学及其演化”的研究项目。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龚杰教授长期致力于儒佛道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其专著《张载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4月列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出版。
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不但非常重视眉县横渠镇张子祠墓和横渠书院的修复重建保护工作,而且全力支持张载哲学思想学术研究工作,在宝鸡市和眉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9月,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在眉县成立,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教授、刘学智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的赵馥洁教授等分别相继担任正副会长,成功举办了多次“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张载关学研究还和韩国南冥学研究结成了友好合作伙伴,分别在中国和韩国举办了多次“张载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曹南冥是韩国李朝时代的大儒,16世纪韩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独树一帜的“性理学”创新研究家,“史学”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吸收并发扬了中国儒学、宋明理学和张载“关学”,创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南冥学”。其学说的核心概念和理想境界是“敬义”,其重要学风是不事虚谈,不事著述,下学上达,踏实践行,推动了“实学”的发展,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张载是与苏轼同时代并且齐名的思想文化名人,而且同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凤翔由于苏轼任签署判官时修筑东湖公园而有苏公祠,凤翔也应该因有张载后裔而重修张子祠。今眉县张子祠整修一新,成为名胜,而凤翔张子祠却风雨飘摇,大有倒塌危险,确实令学者痛心。张崇谦先生强烈呼吁:“张载作为世界名人、中华名人、陕西名人、宝鸡名人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城市(凤翔)的历史名片与图腾而为环宇所共识。查遍凤翔境内,明代建筑也仅剩张子祠中的大殿一座,保护与维修已刻不容缓。”
张载后裔及进行关学研究的学者希望省市县人民政府将凤翔张子祠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免遭更大的破坏。由于时代变迁和市政建设等原因,要想完全恢复凤翔张子祠旧貌已经非常不容易,现在我们只要求省市县政府领导和文物保护部门协调利益关系,尽快实现修复张子祠大殿的心愿。张载后裔可以自己募集民间资金重修,并且愿意产权归公,不求所有,但求存在。张载后裔希望修复后的凤翔张子祠大殿和启贤祠大殿成为宝鸡凤翔地区文化学者聚会研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学术场所,以彰显昔日西府关学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