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吉日呼
摘 要:借助于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游客的消费观念得到巨大的改变,文化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们旅游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己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因此研究内蒙古文化旅游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而且有利于宣传与弘扬我国北方草原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草原旅游业发展,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一、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节假日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活动被效仿起来,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带来的收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及相关设施的提高,以内蒙古特色的文化旅游为主导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开展了地域风情、民族文化遗迹等独特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港澳台等众多的游客。
(二)研究意义。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内蒙古的经济的增长也随之带动起来,牧区文化的开发不仅使牧区的景象一片向荣,也为大量的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把蒙古族自身文化特点与旅游相结合起来研究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结合旅游业在实际发展中的情况,并提出合理的改良措施,实现内蒙古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很长一段时间了,并在这一探索中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性成果。美国加州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美国旅游业协会指出,“从2003年起,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兴趣越来越大,文化在度假目的地的选择中占了30%的比重。”
国外尤其是西方欧洲一些国家对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倾向在于不断创新出一种焕发生机、不断进取的文化力量,并不是对外来文化进行简单地复制,而是推陈出新,进行“西式的改造”。使其文化旅游与本地区的其他传统相统一。
(二)国内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外文化旅游来说,国内的文化旅游则起步较晚,在经济一体化背景的影响下,国外的文化旅游也开始展露头角了。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魏小安的著作《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一书中,他将“文化旅游”活动分成“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这四个方面。
金毅(2003年)提出,“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日益开展,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些民族的特色甚至面临消亡的威胁”。宗晓莲(2006年)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研究了“旅游开发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综上,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对内蒙古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旅游来说更少,很多方面的研究都还不成熟。通过依靠内蒙古文化旅游来展示本民族特色文化从而带动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是文化旅游的意义所在。
三、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低下,缺乏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利益的驱使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破坏,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其次,产品项目的开发欠缺,与旅游者的需求不能匹配。目前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档次不高、竞争能力低是制约着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也不便。接待设施方面,星级以上的酒店还较少,旅店、大小饭店、旅行社较少。没有能体现特色产品的购物中心,内蒙古这些落后的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在交通方面,景区内游线都没有形成环路。对外交通方面,高等级的公路铁路少。内蒙古为游客提供的配套设施相对来说较少,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饭店酒店、自动取款机、咖啡店、商店等地方偏少。
(三)宣传力度不够。近几年内蒙古强调文化旅游,大量的传媒媒介没有利用起来,虽然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已经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文化旅游在这一方面的作用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网络、电视、报纸、广告等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大型的旅游景区、酒店、商场、车站、机场等的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里基本见不到内蒙古文化旅游方面的介绍材料。
(四)专业文化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据走访了解,领队导游基本上都是本地区的农牧民,持有导游资格證的人数偏少,导游缺乏最起码的素质培养,学历整体上偏低。旅游业工作者的总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全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少,其中真正接受专业旅游培训教育的人才偏少。
四、发展蒙古族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开发有地区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项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的需求量与需求形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为了吸引大量游客,富有特色及饱含当地人文风情的旅游项目的推出便成为大势所趋。内蒙古可仰仗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利用好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文化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行。
(二)积极争取区政府的支持。旅游项目的设置,景区的场地选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文化旅游得以立足的基本条件。要使这些条件均得到满足,当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关注度提升起来,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内蒙古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的特色文化旅游,依据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的文化资源,再通过创意转化及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形态,不仅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要建设旅游通道、景区的停车场、游客休息场所、旅游卫生安全设施及相关的资源环境保护设施这几个方面。卫生安全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游客来到此景区的环境与质量,所以做好相关设施的安置工作也是必要的。
(四)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景区服务者是联系景区与游客的重要桥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将旅游业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作为景区的工作者要将寓教于游的草原文化带给游客,坚决抵制强买强卖的恶习,大力推动健康和谐的消费文化,尊重游客。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特别要关注对讲解员的教育培训,提升整个导游团队的素质。
(五)强化文化旅游互动项目多样性。内蒙古现阶段文化旅游还停留简单地观光旅游阶段,仅仅景点的展示是不够体现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内蒙古应在特色餐饮、民族歌舞表演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方面多加研发,发扬博客、射箭、赛马、投布鲁、下鹿棋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结论
内蒙古文化旅游业发展就是通过民族特色来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挥它特有的潜力,以内蒙古特有的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改善内蒙古文化旅游形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针对蒙古族来说文化旅游业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已经具备了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因此我相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定能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民俗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伟:《W族旅游地文化变迁-1;;发展研究》,W族出版社,2005.09.第1版。
[2] 宗晓莲:“旅游幵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将丽江县纳内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第1版.
[3] 王远坤:“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旅游报,2007.7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