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主要是为了解决出口太多了带来的贸易摩擦。为了解决贸易摩擦,需要把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那儿建厂可以避免一些贸易摩擦,比如说为当地解决就业,税收,等于把你的生产或者把你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这是针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像石油各种矿产资源是越来越缺,需要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获取资源。所以,比较狭义的“走出去”,是最主要的或者说排在首位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并购。因此,单纯的产品出口应该不算是“走出去”,“走出去”过去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出口所带来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走出去。企业的生产、服务,与当地人结合在一体,才算是真正的“走出去”。
还有就是汇率和政治问题,企业要回避汇率波动和政治摩擦带来的经营风险。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势不可挡,美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这使得日本在当时不得不采取到海外建厂,把工厂变成本地的工厂,雇佣本地的劳工,以减少政治上的摩擦。
市场的获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华为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他是靠技术走出去,而且他走的是先到中低端,然后再逐步进军发达国家的市场。这里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技术先导,一个欠发达地区,目的是什么呢?走出去是为了拿到当地的订单,为了获取当地的市场。华为也在外面设一些研发、生产,包括他也到印度设厂,获取印度的人才。还有一个走出去就是说我们国内现在来看,成本的优势,由于人口红利给我们带来的成本的优势在逐渐的减少,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同时我们环境的成本现在讲和谐,讲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成本也在提高,环境的成本企业付出的成本提高,人才付出的成本提高,也使我们企业有了一种走出去的动力。
从微观具体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太多了。比如说以前很多中国的企业在中国本身他自己没有品牌意识,另外中国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局限性是相当之大。而韩国和日本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真正走到国外去,首先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品牌的地位。这方面的典范就是韩国的三星,从模仿索尼直到超越索尼,这让人印象深刻。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真正的知道这个品牌,了解这个品牌,崇尚这个品牌,追随这个品牌,那么我们这个企业的增长会很快很快。
另外,走出去也是在培育人才。中国的企业在国内尽管培育了很多人才,但是我们国际化的人才还不是很多,我们真正的懂国际市场,懂国内市场,了解国际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我们出国的人很多,很多出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国外以后,好像又不了解国内了,我们有些没有出过国的人,在国内研究中国企业的经营战略,研究毛泽东的这种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的文化国情,研究得相当透彻,但是当我们一旦到国外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国外的人情,整个环境和中国的人情环境完全不一样,用原来一套方式方法去在国际市场拼打,可能也会出现问题。这个走出去的动力,我说在这里面要到国外去搜集很多的人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了解国外,了解中国的情况下,给中国企业上到一个台阶,同时走出去也是给中国企业一个启示,就是在国外的这种环境里面,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思维模式。
走出去需要新的战略
当年,毛泽东之所以当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彭德怀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是因为毛和彭很多人对中国的国情极为了解,摸得相当之透,他把中国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都搞得很清楚,所以取得了很多次的胜利;在解放后一段时间后所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毛本身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认识不清。在朝鲜战争,我们同样用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的方式打,却和美国顶多打了一个平手,为什么?因为环境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还用的当年的这种战略和战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式,一定会吃亏,一定会有预见不到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整个国际化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可以使我们的企业更加具有战略性的思维、思想,能够在国际化的调整我们在中国运营的方式。联想在国内和方正、同方竞争,在国际上与IBM、戴尔、惠普竞争,不但竞争对手变了,环境变化更大。
华为在海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研究华为不同市场的竞争模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原来在中国市场所采用的成功方式,在中东,在印度,在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还有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相对是成功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国情、文化以人为本的东西,人际之间交往的规律是一样的。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市场国家,我们在用我们原来采用的一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或者是人海战术去拿一个项目,或者是利用人际关系去拿到一个东西,那可能就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经营战略模式。
华为曾经把自己的logo一轮太阳换得更圆润了,不像原来的太阳有棱有角,就是为了适应走出去后的战略,不能再像在国内市场上那么狼性了,那么犀利了。他说宁丢一点份额,也绝不破坏一块市场,这种理念的提升和升华,使得华为后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走出去的全球视野
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呢?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前,假设从1990年开始划那么一个线,那个时候企业的一般形式是国内企业,就是以一个国内市场为他主要运营目标的,这么一个企业的一般形式,是绝大多数。而跨国企业或者叫跨国公司是企业的特殊形式,因为它是少数。我倒觉得经济全球化正在带来一个非常深刻的变革,就是跨国企业或者说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企业的一般形式。
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开放,那么高度开放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WTO以后,你面对的竞争对手它基本上都是跨国公司,它是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来配置来运用,如果你中国企业仅仅靠着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资源的配置去跟这些全球化的企业来竞争,你永远是处于弱势。
跨国企业或者叫跨国公司成为企业的一般形式是一个很长时期,可能它先从大型企业,而且应该说现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跨国化已经是他们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了,就是说走到今天,再往下走,可能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我也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但是这个前景已经看得很清楚,就是说未来肯定跨国企业是企业的一般形式,那个会成为多数。
经济全球化,包括好多技术的变革,电脑、互联网使企业跨国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原来你想想,80年代以前,小企业做跨国经营那几乎是非常非常难的,不是说出口,就是说海外做投资或者说跨国的经营,今天小企业出去比原来要容易得多,未来可能更容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今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首先是大企业,应该是多数已经是到了你必须出去了,你不运用全球的东西,你在竞争上永远是处于弱势的。当然,中国有一些特殊,有一些国有大企业不是靠这个,那另当别论了。
与此相关,这实际上给咱们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原来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些东西实际上它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另外有一块跨国公司理论,这两者原来是分家的,现在对于我们理论工作者一个非常急迫的任务,就是要把它统一起来,咱们简单地说企业要通过各种努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原来这个话说的基本上是指当地市场或者国内市场,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你要有全球的观点,你要争取在全球的范围内想法去获取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普及化或者普遍化,或者是一般形式,使得我们的MBA教育本身一定要国际化。所以,世界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往海外走是一个必然,中国企业遇到在国内经营,也遇到大量国际化问题,而且它和国际化的很多思维理念战略结合在一起,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MBA教学过程中,把所有的课从原来有中国的经济课,有国外经济课,有中国管理课,有国外管理课,这个课又把两者之间结合起来,这好像也是一个趋势。从这个含义上来讲,“世界是平的”,但平的背后有很深层次的冲突,平的是形式本身。我们看到企业往外走,也像日本、美国企业当年往外走,看到了今天中国的高楼大厦,马上使我想起香港、东京,看到今天的高速公路,马上使我想起德国和南韩的高速公路,看到大家上着网觉得世界真平了,但是我自己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在平的背后我们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在平的背后有着很多很多的冲突、矛盾、博弈和危机,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我们就会在表面整个莺歌燕舞。像我们的企业家到美国,美国就这个样子,高楼大厦比中国差远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了,因此中国的国际化已经跟国外完全接轨了,这就很危险。因为我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危机,如果不重视这些事情,可能我们在今后的国际化的路上要摔跤。
深层次的国外的竞争越来越厉害,深层次也就是国际化究竟是什么东西?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思维上的国际化。思维上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意识到国际化是什么。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进行改革,很多政治主导,很多问题上的决策不是按企业的决策而决策的;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企业的成熟度已经很高,具有一种国际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呢?危机意识,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对象,企业生存的目的。其实,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很大的程度上意味着制度的变化,国际化的制度思维。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这么多企业出去了,我看到的很多企业走出去之后,他们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新东方,原来的俞敏洪手下原来北大的一些朋友,很多人,他们自从股权以后都出局了,招了一批新的职业经理人,招聘的CFO和很多人都是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的经验。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出去,他的在观念,在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国际化代表的人文理念的国际化。我们考虑走出去的时候,到外面不仅仅去为了生存。当年日本的企业在美国买了很多很多企业,不可一世,就把日本的行为举止带过去:女工不仅有你自己的工作,来客人以后还要去倒水倒茶。很简单的文化现象,在日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美国,美国人就认为这是一个歧视。美国12个女工对日本企业的总经理,对他们的这种歧视待遇表示抗议,抗议到美国中级法院,最后到了最高法院,最后要庭外解决,这个案子打了好几年,最后是给每一个女工都进行赔偿。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以后,可能在思维理念,行为举止,制度,战略模式以及我们的文化概念都要进行一次提升,如果不提升的话,我们出去只是一个形式,我们的行为举止基本上还是中国的这种行为举止,在中国这个社会里你是有土壤的,但是到了国外可能就要遭殃,这是我觉得可能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