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众所周知,成语许多都来源于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成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成语词串教学,使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成语词串教学,使成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培育小学生强大的“中国心”。
一、小学成语词串教学中进行学生“中国心”培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2011版新课标中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熟记成语”板块更是将成语与课文内容“无缝对接”,编排形式丰富多样,由此可见,成语词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非同一般,这与黄厚江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本色语文”教学理论一脉相承。黎锦熙也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和写字教学,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叶圣陶在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也提出要“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也非常关注成语典故的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以上语文大家对成语教学的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重视成语词串教学,并利用成语词串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博大精深,进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使命感。
(二)现实意义
新课标针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哲理,是承载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语文词串教学应用好这个中华文化敲门砖,将成语所涵盖的精神实质通过成语词串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吸收和消化。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对成语词串教学的教学目标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上我们通常会看到不少教师对成语词串教学只满足于“二重奏”这种从众主义思维枷锁,即先让学生查工具书理解成语意思,然后以学生进行简单的词串练习收场。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成语教学出现了“变异体”,而且使成语本身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受到了漠视,这是与当下的课程改革与新教育实验相悖的。重拾对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仅事关我们能否拥有正确的成语词串教学理念,同时涉及到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最终决定着小学生能否在成语词串教学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中国心”在此环境中得以成长。
二、小学成语词串教学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小学成语词串教学现状
1. 成语词串教学沦为“鸡肋”教学。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本应与相关成语的故事以及反映的人生哲理紧密相连,即通过成语词串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其文化积淀,从而最终在其精神文化上烙上“中国心”。然而,现实的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却是另一番风景,教师更加关注的是成语词串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基本上是一带而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成语的形与意被硬生生割裂,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死记硬背,对成语运用只流于形式,并造成学生怯于靠近成语。于是小学成语词串教学虽然表面上活动“轰轰烈烈”,但却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最终让人不免有食之无味之感。
2. 成语词串教学中存在老师角色错位的状况。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采用了诸如成语接龙、成语对对、成语分类、根据图画抢答成语以及成语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甚至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却显得可有可无。面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教学要求,可以说,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他们在利用成语词串教学来为学生奠定传统文化基础方面处于缺位状态。
(二)小学成语词串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1. 成语由于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隔甚远,因此在对其含义理解上尚存在不少难度。成语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味和民族特色。但毕竟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存在着时代差距,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语义也发生巨大变化。如在用词方面,它往往与历史故事或典故相关联;在语言形式上有两字格、三字格、五字格、六字格、七字格等等。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差异造成学生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出现诸如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误用褒贬、颠倒尊卑等方面的错误,从而也给学生学习成语词串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有待商榷的成语词串教学模式使成语本该拥有的魅力大打折扣,减弱学生对成语的热情,进而影响成语词串教学的效果。当前,在传统成语词串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对成语词串教学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成语之美,看到的仅是冷冰冰的文字。这种产生不了共鸣的成语词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成语敬而远之。
3. 小学虽无升学考试压力,但却有毕业会考成绩排名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特别是毕业班老师以成绩为纲就不难理解了。于是为了追求卷面高分值,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采取“两个凡是”原则,即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卷面成绩都非常重视,凡是对提高学生卷面成绩作用不大的则能够放弃就放弃,这使成语词串教学失去其真正意义。众所周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成语都是编者深思熟虑精挑细选的产物,它能够让小学生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小学成语词串教学不是对付考试的工具,它应该让小学生在学校成语词串过程中,品味与感受经典,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小学成语词串教学中进行学生“中国心”培育的实施策略
(一)在成语词串教学目标中明确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要求小学成语教学要强调小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低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学生都应关注成语中的文化传承与弘扬,毕竟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成语词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科教学活动形式,把成语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展现,使小学生真正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而言,在小学语文成语词串教学中应把握好小学生对成语知识掌握、成语知识的应用以及成语文化的熏陶这三者间的平衡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本教材中成语编排,恰如其分地设计出相关的具体教学目标,从而使成语词串教学的文化熏陶目标得以真正实现,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成语这个桥梁在小学生心中搭起“中国心”。
(二)在成语词串教学过程中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成语相关知识的阅读过程是多方思维碰撞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关方心灵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小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从而使其能够对成语相关知识的阅读得出自己的见解。而教师不仅要组织好相关活动,同时还应全程关注小学生阅读状况,适时引导其感受成语应有之义。根据小学语文成语编排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段、中年级段以及高年级段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即低年级段对成语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学习与理解,中年级段对成语相关知识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高年级段则着重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不同年级段进行不同侧重点的传统文化熏陶,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培育出浓浓的“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