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董军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家长及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学生在身体体能机能、综合素质方面逐年下滑,而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因子却呈现增长态势,而这种现象尤其以小学生阶段更为严重,令人担忧。
体质是从体育学的角度评价健康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学生的体质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科学技术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多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我国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其身体生理功能和素质发育却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甚至出现多年来持续下降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及肥胖的小学生明显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学生们的重要健康问题。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尽管每一年都有体育这样一门学科,但体育学科却并不能像数学学科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语文学科中的“拼音—识字—造句—阅读—写作”那样,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和文学能力,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影响和痕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没有固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甚至不会使用体育健身设施,学校体育教学中还出现“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种耕耘与收获不相匹配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改变偏见,增强家长、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是影响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外,还常常需要参加家长所要求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等,根本没有时间运动。因此,在改善小学生体质健康之时,我们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家长和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学生们和家长们都应该明白,健康的体魄才是好好学习的基础,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习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实行的是“以学校为平台、以老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主线、以教材为范例、以考试为动力以及以合格为标准的正规化体育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长期效果来看,显得十分局限。其实,抛开课程要求与教材不谈,兴趣才是引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针对小学生的特殊性,我们不妨尝试体育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习任务,锻炼了身体,促进了体质增强,并逐渐将运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三、完善校内外体育设施,让更多锻炼项目有效开展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剧,学生们的运动空间变得相当有限,高楼取代了茂密的树木,停车场侵占了操场,原来的体育场馆变成了网吧、游戏厅等等,学生在校外根本找不到可以锻炼的场所与氛围,这些外部环境势必影响到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机会,而在一些郊区或农村小学,运动操场更是简陋不堪,不能很好地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此外,体育器材、设施匮乏等问题也导致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远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使体育课逐渐流于形式,学生们也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与期待。因此,完善校园体育设施,让更多体育锻炼项目有效开展,是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体质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身体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对学生的体质要求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学生力量较好,擅长进行投掷方面的运动;有些学生的弹跳能力强,则在跳高、跳远方面有过人表现等。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进行运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在运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监督下,引导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取得时效性和长效性,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