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朱光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围绕办学体制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办学模式;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高专示范校之一,2010年10月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职业教育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同时,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也将其列入地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多年来,学校为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多方保障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办学体制协同创新
(一)政企校协同成立“中国一汽培训合作委员会”,发挥复合功能。为增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应用技术和汽车文化传承支撑一汽发展的能力,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为载体,长春市政府、一汽集团、学校于2011年11月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培训合作委员会”。培训合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实施一汽集团在职人员培训工作,构建促进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有效机制;发挥职业教育复合功能,为一汽集团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提供全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合作格局。
(二)政企校协同成立“吉林省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为满足区域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对职业人才的需求,2015年5月,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由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共同成立“吉林省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行指委发挥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引导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我省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汽车行指委的积极指导下,学校主动服务汽车产业优化升级,探索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三)政企校协同打造汽车产业“高端”“紧缺”人才培育基地。近年来,为了给汽车产业自主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加快我省汽车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企校协同建设了“一汽集团培训中心”“国家安全生产二级资质培训机构”“国家职业师资培训示范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大众汽车车辆机电一体化高级师资认证培训中心”等“高端”“紧缺”人才培育基地。5年来,学校完成培训项目1 800余项,年均培训13 526学时,累计培训35.7万人日;每年举办大型专项员工职业技能竞赛10项以上,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数达3 500人以上,特种安全作业培训人数达5 000人以上。
二、办学理念协同创新
学校充分发挥深深根植于一汽集团的办学优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确立了“服务汽车产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德能并进,知行合一”的学校校训,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辦学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确立了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三高”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为毕业生在企业预设了三个职业发展通道,即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20 %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班组长、专项、工段长等管理岗位,50 %以上走上了测量、返修、机电维修等复杂技术工种的高技能岗位。
三、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一)创立“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汽车职业人才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探索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培养专兼职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协作培养的有效方法。同时,学校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创建了DL(Doing by Learning)学习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柔性设计,灵活处理,使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求变化相适应,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通过锻炼提升了技能,又能够结合岗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员工化”,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一汽集团、德国五大汽车公司(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德国博世、法国米其林、中国平安等8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国际化人才标准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高端就业。目前,校企联合开发了丰田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一汽-大众TQP(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中德SGAVE(中德职业汽车教育项目)等51个订单班,订单班毕业生累计达9 651人,订单式培养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0 %以上。2012届毕业生订单率为595 %,2013届毕业生订单率为844 %,2014届毕业生订单率为414 %。
(三)探索实践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学校为了满足产业升级及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通道。学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的弹性学制(四年)试点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四年制学生供不应求,已有53名学生被一汽-大众等企业提前预定。目前,学校弹性学制(四年)试点专业已扩展到5个专业。
四、专业群建设协同创新
学校根据汽车产业发展和升级以及汽车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围绕汽车产业价值链设置专业,专业覆盖汽车研发试制、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招生专业达到19个,其中5个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全国高职高专类首开专业;建成了汽车运用技术、汽车工程、现代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汽车服务与贸易“五大专业群”,形成了办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良性互动。
五、课程建设协同创新
学校依据汽车产业发展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素质标准,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全面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车间式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现有“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等4门国家精品课程,“模具专业英语”等9门省级精品课程,“汽车发动机维修”等11门长春市精品课程,“汽车装配与调整”等18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编写并出版了48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和高职高专特色教材。
试点项目开展以来,学校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思路,围绕办学体制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政企校协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快速发展,为实现建设“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的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而奋斗。(作者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