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凯
摘 要:新时期全面健身热潮也在不断发展,我国体育旅游更是以全新的发展理念贴合了人们对于旅游与健身的双重满足,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着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作为全新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也将迎来最新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旅游;发展
一、全民健身热潮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
健身观念日益普及,人们的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于健身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这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又一大提升,人们已经从吃饱穿暖的观念逐渐向健身方面转移,现在的人们追求的是健康和健美的身材,对健身有着极强的追求,而这一理念,也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积极的推进。提升着国民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旅游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对于生活的一大追求,人们在旅游中不断充实着对于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享受着旅游带来的乐趣,已经将旅游作为追求生活的享受与高雅的体验。这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契机,随着健身意识的增强以及旅游需求的增强,体育旅游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将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我國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体育旅游有着极强的发展潜力。而目前,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开发着新项目,其行业潜力十足,但是目前市场空间仍然很有限,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这需要我们在开发、设计等众多领域作出更多努力,以全新的地域、文化等优势吸引人们向体育旅游方面的投入与发展。这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的航标,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与特色
(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这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旅游提供了必需物质准备。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有了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享受的需求,因此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是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极大优势,尤其是中国人对旅游和健身的热衷程度正不断提升,体育旅游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二)地域差异提供的客观有利条件
我国地势呈现三级阶梯分布,高原、盆地、沙漠、丘陵、名山,河流,这些地理上的优越条件,为体育与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域差异也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最吸引游客之的地方,沙漠探险、草原赛马这些项目具有独有的优势,对其不断开发不仅增强人们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美的享受,也更加使人们热爱生活,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体育与旅游业的创新式结合
将旅游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对人们是一个极大的吸引点。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观念的普及与发展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喜欢体育旅游,而这样创新式的结合使人们对于旅游前沿资讯有了更多的把握。但这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创造性地、针对人们的最新发展理念、体育诉求、旅游发展提供的最新要求,迎合了人们对于其发展的心理期待,所以发展空间巨大。
(四)消费向新型旅游模式的转变
体育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结合了独特性、创新性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人们愉悦身心的享受与追求在不断发展,而消费模式也不断向新型旅游模式转变,这也符合人们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断追求新生活的要求。人们在增加生活的享受与追求的同时,也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前进。人们在旅游消费上的增加、对体育旅游的喜爱与追求也成为体育旅游全新发展模式的助力,必将促进其向新型旅游模式发展。
(五)体育旅游需求的增长
国内旅游在快速发展,体育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体育旅游也充满期待,并对新的体育旅游项目不断尝试,作为最新的、最健康的旅游发展模式,人们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在正增加,人们喜欢追求潮流,并以此为荣,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人们的审美追求、娱乐享受追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愈是好的、吸引大众的,必会更多的获得人们的喜爱。体育旅游市场需量求大,潜在的市场空间也是非常巨大的。
结语
体育旅游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正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正日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人们对于体育旅游也日益热爱,这引领着中国旅游的新发展,必将不断促进体育旅游向更新、更快的道路发展。而地域差异、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热衷等因素,也必然推动我国体育旅游向更新模式发展,体育旅游必将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就近游、还是沙漠、草原体验游,都将给人们带来最新的生活享受。(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影响我国不同群众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李艳,闻扬,崔琳.悉尼奥运旅游后续效应分析及对北京奥运旅游的启示[J].旅游管理,2007.3
[3]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3
[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