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镇化、农村市场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

2015-05-30 04:33杨康生
2015年44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城镇化

杨康生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城镇化、农村市场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试图对农民获得可持续收入的路径作出归纳。认为广大农民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可持续性的收益,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路径,特别是农村市场化的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市场化;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要富要强,而中国要富的前提是农民要富,因此农民增收问题也是“中国梦”的首要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文件强调了加强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胡鞍钢,2003)。国内众多学者(吴敬琏,2001;陈锡文,2002;林毅夫,2003)都把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假定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把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看作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市场化的一部分,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利举措(李江涛等,2013)。城镇化的提高反过来能促进农村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农村市场化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廖红丰,郝英杰,2003)。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应通过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程传兴,2005)。农村市场化和农民增收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城镇化进程中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民收入的构成

按照农民收入的来源划分,农民收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结构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构成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且它们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是相对稳定的,不同于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的不断波动(张秀生,卫鹏鹏,2004)。其中,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作为经营者而获得的报酬,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和货币收入。劳动报酬收入主要是指家庭经营之外从事非农业获得的收入。

二、城镇化、市场化和农民增收

1.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所谓城镇化是指由于工业化、现代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空间集聚与重新分布的过程(胡鞍钢,2003)。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在城镇化的建设中,转移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可以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第二,间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在城镇化率不断上升的同时,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后,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和耕地细碎化的现实将得到调整,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开展适度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广泛普及,进而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和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第三,增加对初级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很难对初级农产品形成可观的消费需求,加之受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下降,以致出现农产品难以找到销路,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偏低。因此,城镇化率的提高對改善农产品供销状况和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市场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虽然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不可忽视的是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概括起来表现为“货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只有到市场上去,也就是说,不断增产的农产品要通过市场来销售出去,农民消费与储蓄的资金要从市场中获得,以及多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靠市场的配置来转移,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获得持续的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民农业收入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农户的分散经营、农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农民的销售能力差、中间产品耗费量高,以及农民数量太多。因此,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有效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主动去适应市场,并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经营效益,最终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增收。

3.农村市场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在对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分别在农民收入上的影响效应的分析后,我们认为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上,城镇化的推进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民问题“货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归宿是城镇,而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是城镇化力推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城镇化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直接带来的结果是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推动城镇和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将给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通讯、饮食、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医院、学校等服务业提供发展的动力,而且,城镇化还会给农村市场化拓展发展空间,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提供动力与源泉。当然,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具体说来,通过市场的配置作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农民经营的持续增收主要表现为:(1)大量增加的消费者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有利于在国内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改变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现状,在销量增加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2)城镇化会促进工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农产品的原料需求逐步加大。因为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是多层次的,必然导致高商品率、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产品生产的增加,这会使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的供给也不断增加,进而提高农民的潜在收入。(3)在农村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城镇化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业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会进一步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会进一步普及,工业部门生产的农业机械和化肥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在农村劳动力趋于稳定后,可以使每个劳动力的农业产量成倍增长,最终将带来农民收益递增效应。因此,国家要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加快农村市场化的建设与完善,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农村市场化的作用,通过农村市场的配置使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农业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最主要的土地资源投入是几乎固定不变的,在传统农业中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不会带来农业产量的大规模增加,最终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只靠常规投人的增加谋求提高农民收人和经济增长的方式是有局限的,必须对提高农民收人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以创新。城镇化和市场化正是人类制度创新的重要部分,它们是实现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民获得可持续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农村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形成城镇需求与农村供给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还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3(6):1-8.

[2] 廖红丰,郝英杰.论农村市场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3(12):28-29.

[3] 刘炜.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03(1):110-113.

[4] 张秀生,卫鹏鹏.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35-741.

[5] 程传兴.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基本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2):163-167.

[6] 李江涛,张杨勋,罗连化.市场化、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数学,2013(1):89-95.

[7] 林兴初.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99-101.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城镇化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