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一辈来说,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时代悲剧和信仰破灭,又是彻底被耽误的一代,因此孩子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与希望。但这种观念并不代表正确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际和谐。
“红卫兵一代”又被称为“被耽误的一代”,他们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在最应该好好读书的年纪,陷入了集体狂热。在那个没有底线的时代,人性中最恶的一面也被激发出来,一个人可以批斗自己的父母师长,夫妻会互相举报压根没影的事情以求自保。
与40后和50后“红卫兵一代”相对的另一个世代,应该是70后和80后,即俗称的“改革开放一代”,其中,70年代后期出生的那批人又可算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这代人非常复杂,经历过物质匮乏和上山下乡的父母对他们极为呵护,但也将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各种好处,比如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资讯的高度发达,但同时因为所谓的“铁饭碗”被打破,他们也面临着比父辈更加残酷的人生和职业竞争。他们是深受全球消费文化影响的一代人,更具独立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但又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格格不入。
如今的代际冲突,恰恰集中在变老的“红卫兵一代”和他们的子女之间。
广场舞为何争议巨大
如果选择一个代际冲突的最典型案例,当属广场舞。
近年来,关于广场舞的冲突从未停息。许多人认为广场舞噪音扰民,影响民众生活,广场舞大妈们也心怀委屈,认为健身是自身权利。
不过,基本没有接受过公德教育的老人们很难明白,尽管自己放松身心锻炼身体颐养天年的权利确实存在,但世界上并没有那种权利可以无视他人权利,或者说权利自有边界。
相比跳舞权,休息权和免于被噪音打扰的权利更应被保护,在发达国家的居民区,人们对噪音甚至是零容忍。但在中国,这种权利的边界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人因为不堪其扰而卖楼搬家。
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便是广场舞背后的集体意识,以及年轻时代对这种集体意识的反感甚至警惕。
老人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锻炼,而这种熟悉的方式恰恰来自他们年轻时代,即红卫兵时代的表达方式。比如广场舞习惯使用高音喇叭,这代人本身就有着诸多关于高音喇叭的记忆。“文革”十年,全国大大小小的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都布满了高音喇叭,并且强制播放,习惯了批斗会的他们也崇尚“谁大声谁有理”,潜意识里有音量崇拜。
另外,红卫兵习惯在公共场合集体活动,广场舞也传承了这一点。至于无视他人休息,甚至通过大字报方式强行占领停车区域或者其他公共区域,进而为了“抢地盘”大打出手,某种程度上也有当年的武斗遗风。
广场舞更体现了老一辈对整齐划一的迷恋。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个体性被完全忽视,人都被作为“集体一份子”存在,个性不被允许,甚至是异端。
另一个屡屡成为代际冲突焦点的则是倒地老人讹诈救助者,甚至引申成了“如今家里没点存款的都不敢乱扶老人”的段子。
公交车也是代际冲突高发领域。天津曾有一位老人,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拒后暴怒,拉扯司机,导致车辆失控,最终九车相撞。至于因让座引发的冲突,更是屡见不鲜。
这些代际冲突的本质,其实是话语权的争夺。不管成长过程中曾经遇到什么,每一代人都会有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一天,当他们老去时,也会对话语权尽力捍卫。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莫不如此。很多人都曾说父母年纪越长,便越固执,其实这就是对自身权威受到威胁的感知。
不可否认的是,在历经政治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掌握社会话语权的过程简单而迅速。因为成长期的物质教育缺失匮乏,他们对成果极为看重,对其维护也不遗余力,即使是广场舞、公交车乃至超市排队这种看起来极微小的领域。
家庭中的代际冲突
而除了社会上的冲突之外,在家庭中的冲突也愈发激烈。从普遍性上来说,40后和50后对孩子极为重视,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与精力,在物质上尽其所能。也正因此,面对下一代的质疑时,他们常常充满委屈,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这也可算是时代的悲哀,两代人之间有爱却不知如何去爱。对于老一辈来说,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时代悲剧和信仰破灭,又是彻底被耽误的一代,因此孩子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与希望。
他们尽力为子女提供物质资源,穷怕了的他们也无比重视物质,甚至有些贪官的腐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子女。但这种观念并不代表正确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际和谐。
两代人之间的另一个巨大冲突是人生观的差异。在丛林法则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人,人生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因此对金钱、地位和铁饭碗都极为重视,稳定和向上爬是两大人生信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从这种理念出发,强调功利主义。
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尽管还远远不如西方开明,但人生选择已经明显多于以往。
但他們的人生选择往往被老一辈视为不够现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冲突。
逼婚也是家庭代际冲突中常见的一种,甚至成为逢年过节的保留话题。在这件事上,两代人都自觉委屈。
老一辈认为关心子女婚姻天经地义,而且在他们眼中,婚姻是稳定生活的一大保障,年轻一代或者认为自己还年轻,一个人生活也很好,或者不愿将就,希望找到合适的。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普遍婚姻幸福度其实很低,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懂得何为爱,一辈子都不知道该如何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一辈子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但当他们对下一辈谈起婚姻时,却如专家一般,可以讲起结婚的千万个好处,不结婚的千万个坏处。
这说到底还是骨子里的控制欲作祟,一方面将结婚生子作为人生的某种目标追求甚至唯一追求,另一方面强制子女服从。当无法为自己生活做出选择的子女表示不满时,又会被指控为不孝,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大量家庭冲突。
两代人如何和解
“和解”是个流行词,既然代际冲突存在,那么寻求和解也是应有之道。但问题是,如何和解?
谈和解的文章很多,可惜多数都有和稀泥之嫌。还有一篇文章,将矛头对准了批评老人者,认为因为某些老人的恶行,将所有老人都称为坏人是不对的,进而指出代际之间的指责其实是一种年龄歧视。这些说法看似“理中客”,其实又犯了偷换概念和和稀泥的毛病。
如扰人广场舞、公交抢座之类的老人恶行,确实不是所有老人所为。但我们更应看到,如功利主义、肆意干涉他人私权、无敬畏之心、不尊重知识等,在这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总或多或少存在。别的不说,那些一天到晚逼婚,使得年轻人过年都不敢回家的父母们,不就暴露了“非黑即白”(结婚才正常,不结就不正常)、肆意干涉他人的毛病吗?
许多老人面对批评时,也会持此看法:“我们已经老了,你们年轻人不要挑剔我们,难道尊老是不应该的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类忽视对错、一味和稀泥的思维始终是主流,这其实也是中国一度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
面对老人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即使老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很难更改,我们也有必要告诉社会,某些行为是错的。
这看似与和解矛盾,但却是和解的第一前提。比如吐痰、插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走人行道等行为,是不是应该呼吁全社会的谴责,或者以适当手段惩处?
至于那些讹诈救人者的倒地老人,能否针对性进行立法?
和解的第二步是对话。根据我的了解,面对当下中国的代际冲突,很少有人采取对话态度。尤其是老人,往往认为自己应该无条件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如果是家庭间的代际冲突,更是认为子女不孝。
但代际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本就应该是对话和交流,虽然因为知识结构和观念差异,沟通并不容易,但能正视代际冲突的存在,就是一个好开始,也是内省的前提。老人们应该放下架子,打破“年轻人不靠谱”、“年轻人是异类”的偏见,视对方为值得学习与合作的对象。
年轻人也应该正视老人的优点,并理解老人的缺陷。也只有平等对话,才能有效消弭代际之间的冲突。(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腾讯·大家2015.10.22 叶克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