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对一个城市性情的打探,往往是从食物开始抵达的。一个城市的食物,散发出的气味,与一个城市的体味,在风中飘荡,成为我想念的一部分。
一个新疆老大娘,靠在乌鲁木齐马路边一棵榆树下啃着一块饼,大娘的眉毛上,挂着一层浓重的霜意。大娘啃的那种饼,就是新疆的馕。
这是我那年游走在乌鲁木齐街头看见的一幕。在任意一家铺子里,几乎都有馕。我接过一个馕,在嘴里嚼,嚼到了面粉发酵后的筋道,芝麻的烤香,甚至还有新疆大地上泥土的气息,让我对馕一见倾心。
乌鲁木齐的清晨,是那些早早起来打馕的人,唤醒了一个熟睡之城。在新疆,打馕是一个辛苦的老行当,也是一种民间智慧,一般都是男人上阵,馕的表面还有传承的古老花纹,那是一个叫馕戳的器物,扎在馕面上的,好比打邮戳。
馕像透明的石榴,一个个摆在烤好的泥坑边,灵动而朴拙,尤其是那种薄薄的馕,俨然烤馕的维吾尔族女人彤红的脸。一个人手拿薄馕吃时,透过馕的中间部分,可以望见街市朦胧的轮廓,这让吃馕的人,恍然是人间天上客。
我还见过一些老人把馕蘸进奶茶里吃,就像我在故乡城市喜欢把油饼泡在豆浆里吃。吃了馕的老人,面色微红,靠在墙边打盹——一种古老的食物,喂养着一种古老的生活,而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就不动声色藏在这里面。
有一次我深夜失眠,披衣起床在陽台望着城市阑珊的夜色,忽然听到楼下还有人在放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你象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这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此时,我想念乌鲁木齐了,想狠狠地咬上一口馕,填补我内心的空洞,一解对一个遥远城市的情愁。
六年前深秋去丹东,那个鸭绿江边的城市,柳树的枝叶轻抚着喃喃江水,我和老蒋坐在江边一块石头边,江对面,就是异国连绵的山脉。老蒋是我在网上结识的一个文友,多次邀请我去东北大地畅游。黄昏,老蒋就带上我去丹东城里一家家馆子里品尝美食。
当那些热腾腾香喷喷的美食呼唤着我,我立刻感觉爱上了丹东这个城市。板栗土鸡汤,是来自东北大地上高大的野生板栗,板栗熬的鸡汤,喝上一口,润了五脏六腑。还有一种叫做面条鱼的食物,来自鸭绿江的面条鱼,是在江海之间洄游繁殖的鱼类,浑身泛白,晶莹剔透,惟有眼珠宛如两枚晶莹的紫葡萄粒,细长滚圆的鱼身散发出银光,食用时无需开膛挖肚,只要洗干净便可完整入锅,放上作料锅一煮面条,故此得名。丹东的美食还有:酸菜炖白肉血肠、丹东焖、炒馇子、波罗叶饽饽、丹东泥螺、大梭子蟹……
这些年我一次一次远游,去人流涌动的都市、古朴气息流淌的县城、宁静如处子的小镇,我都要去寻找当地的美食,他乡的咀嚼,有时通过美食就悄悄完成了。这些他乡的食物,融进我血液里,成为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所以乡愁,不只是对故乡的凝眸,也有对他乡的遥望。而他乡的美食,是一道一道最灵敏的引子,比风还快。(重庆 李小米)
敬告读者:
为顺应市场需求,响应读者建议,2016年《新传奇》将扩充版面、增加内容、减少广告,自2016年1月1日起每期定价为3元,全年51期,共153元。
编辑部将力争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和编排水平,回馈读者的厚爱!您最渴望增加哪些新内容,欢迎来信告知!
2016年《新传奇》更加精彩,敬请期待!新传奇杂志社
·读者诗词
送友人
(邰志勇)
丝雨绵绵扫窗棂,
深巷远远狗叫声。
月下对饮离别酒,
杯中尽斟苦涩情。
桥头挥别车行远,
泪眼迷离望友朋。
从此陌路无知己,
两地天涯两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