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颖超 程旋 程现昆
[摘要]当今世界,绿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新的发展道路。从伦理的角度看,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鲜明地体现了重视人和人的价值、重视自然和自然价值的道德性。企业责任伦理是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责任伦理的构建应以绿色发展为旨归,从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安全责任三个方面展开,实现企业责任与伦理道德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绿色发展;企业;责任伦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2.0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由此引发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影响的相关重大事件,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2008年由环境保护部直接调查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135起,2009年171起,比上年增加26.7%。2014年,全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已高达471起[2]。针对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和《环境保护法》(2014年),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以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2014年)等法规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目前,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在目前法律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企业加强责任伦理建设既是社会对企业的价值期盼,也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所在。
1绿色发展的伦理意蕴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发展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反发展的态势。比如,将经济发展等同于单纯的GDP指标,使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紧张、人口爆炸等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困扰与制约着当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绿色发展”的提出,正是源于人类对传统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1962年,美国人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出版,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1989年,英国的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发表,首次将“绿色发展”的概念引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视野。于是,人们渐渐认识到: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必须加以伦理审视的道德哲学问题。
绿色发展以生态化和资源承受力为约束条件,将生态化和绿色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在三个维度上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3]:一是在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辩证认识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伦理价值关系;二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同一式”发展的逻辑进程;三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的伦理实现途径,那就是基于全社会对节约观的共识,形成一种节约型的、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才能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发展目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责任伦理——企业绿色发展的担当
2.1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
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此后,企业应否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了中外理论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一争议的直接体现,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把企业看作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它不仅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一般将其概括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4],彼此之间是并存关系。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则单纯强化企业的社会属性,而完全忽视企业的自然本性——实体性经济组织,也就是认为可以抛开企业的经济责任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都有其不足。目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概念界定已然成为主流思想。基于此,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如下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前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及企业所处行业经营特点,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在关注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并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承担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这一界定既肯定了企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追求利润的权利,也鼓励了企业积极承擔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的义务。同时,还使人们认识到,当企业追逐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二者发生冲突时,也并不要求企业放弃利润而追求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理解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实然”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趋势,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在实务中的推行具有了更大的可行性。
2.2践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承诺
中消协2007年3月12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42.3%的人消费权益曾被严重损害,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房价过高成为消费领域最突出的三大问题。2014年上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共收到消费者投诉30969例,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8156例,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网络服务、家电行业、旅游教育[6]。这说明,我国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承诺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企业服务理念深化发展的过程。今天,市场的性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践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承诺,就要求企业不再把消费者作为自己的销售对象,而是将其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与资源,并且将消费者满意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用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优良的服务赢得顾客。
2.3提升对公益事业的自觉度
投身公益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充分彰显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总体上看[7],我国企业的捐赠参与度十分高,90%以上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政府也就捐赠税收出台了有关政策。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因此而出现企业捐赠迅速增长的现实。其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企业对于公益性支出缺乏战略定位,随意性大;对活动传播的范围、选择受众的特点等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等。
企业只有维系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扶持促进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雇用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企业正是通过对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体现自身存在,提升品牌价值,使企业的道德更加完美,发展的机会更多,成长的空间更大。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和监管。但其实,亚当·斯密早已发现自己经济学体系的局限性,之后写作了他的另一部名作《道德情操论》。他曾绝望地说,“我本来想做得更多”。所以,在晚年他只修改《道德情操论》而不是《国富论》。
3环境责任伦理——企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3.1企业承担环境伦理责任的必然性
责任伦理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是否对其结果承担责任,是衡量一个人尊严的重要指标。在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对环境的“应当”责任。1984年,弗里曼在其《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此外,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与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是靠一系列的契约关系维系的,而契约得以有效发挥效力的前提则是企业的道德自律。因而,企业作为利益关系和社会契约的存在决定了其承担环境伦理责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3.2履行环境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待
履行环境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合理期待。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购买和安装治污防污设备是其消除让他人或社会为其承担外溢成本的合理投入;从直接效果看,这种投入是企业因自己的不当行为(或外溢成本)对他人或社会可能或已经引起的损害的事后补救或事前预防,是对他人和社会的有效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关系到当代人与人之间的“代内”利益,也关系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代际”利益。这就要求企业应该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以绿色发展为企业活动的指导原则,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因发展而带来的环境破坏与资源短缺问题,真正实现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3.3实施绿色创新是企业落实环境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不同于以往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拥有的资源和核心能力,当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来自“绿色创新”。《WTO经济导刊》在国内率先提出“责任竞争力”理念,认为“责任竞争力=專业优势+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和发挥技术先动性来获得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方面。
绿色创新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分为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前者即与环境创新有关的产品创新中的污染防治、能源节约、无毒或绿色产品设计、废物循环等;后者即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能源节约、废物循环等有关的创新。这就要求做到,一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切实转变企业发展理念;二是围绕资金和人才两大创新因素,切实提升企业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立足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三种方式,加快企业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四是规范引导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4安全责任伦理——企业绿色发展的根本
4.1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新诠释
我国相关法律对产品质量责任有着明确的界定。改革开放之初,《民法通则》就增加了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1980年3月10日,公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1986年4月5日,公布《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1989年9月3日,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在商品中掺杂使假的通知》;1993年2月2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7年3月14日,新修订的《刑法》中加入了产品质量责任的内容;2000年7月8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行政管理与责任要求,并于2000年9月1日起施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与安全的产品,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企业的“应然”选择。而一些企业由于对利润的过度关注与追求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有的甚至把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推给政府或监管部门,不知道或认识不到自己正是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绿色发展。
从伦理角度而言,产品质量与安全责任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的生命的敬畏。这种关怀与敬畏,说到底就是要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正确处理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以往学术界对“产品质量安全”概念的界定往往是从经济领域出发而忽视了经济与道德的相关性,从而使得经济伦理问题被遮蔽。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产品质量与安全,就使得产品在生产、流通等环节都被赋予了内在的道德价值性,从而构成了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伦理话语体系。
4.2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伦理责任
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伦理责任是企业的内部责任,是企业将所承担的伦理道德“内化”为企业文化的表现,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的精神动力。首先,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企业伦理教育。就是要培养员工的企业伦理认知、促进企业员工的企业伦理行为,用更高的企业使命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使命感。其次,企业要有安全生产风险意识。将岗位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如实告知职工,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履行的一项义务早在我国的《安全生产法》中就有明确规定。这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后,消费者是所有产品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消费者,也要树立起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来引导企业的绿色生产,共同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
5结论
伦理道德与企业责任整合而成的企业责任伦理,是当今绿色发展模式对企业的呼唤。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提高责任伦理意识将极大地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拥有了强烈的伦理责任,也就具有了超越自身利益使命的思想观念。他们在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能够始终用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承担起应付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反过来,一个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以及质量安全责任的企业,也就拥有了一个和谐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从而得以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8—2013年[EB/OL].http://websearch.mep.gov.cn/was40/search.
[2]冯永锋.2014年突发环境事件471起[N].光明日报,2015-01-25(2).
[3]张治忠.论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4(4):123-127.
[4]叶思妤,宋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考[J].中国市场,2014,33(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