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雅
随着高校的扩张,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无疑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创业不仅是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更是对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大学生是社会就业中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创业,奋发有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面对创业的风险,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之路。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分析
首先,创业作为一种风险投资,需要具备谋略和全面的知识体系。缺少相应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和竞争对手的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参加创业大赛时提出的创业计划书缺乏说服力和实践性。创业知识的缺乏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困扰和阻碍。
其次,创业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创业者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人际关系,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虽然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身处校园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人际经验和公关技巧,所以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再次,创业作为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要求创业者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而这恰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所缺乏的。据2011年1月7日~2月14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腾讯网(网络调查平台)、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对在校或已经毕业大学生网络问卷调查统计,决定成败的内在因素中“执行能力”占55.1%;“市场调查能力”占43.6%;“团队合作”占43.3%;“合作意识”占44.3%;“独立思考能力”占33.55;“市场意识”占67.2%[1]。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安逸的校园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市场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虽然在创业之初,大部分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热情,然而在收到挫折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心理准备,最终放弃创业。
(二)家庭因素分析
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只有稳定可靠的“铁饭碗”才是理想中的好工作,传统的择业观念阻碍了儿女的创业之路。大多数父母缺乏正确的创业意识,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独立能力,在融资能力差的基础上,其创业资金来自于父母资助,大部分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在供养了子女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外,没有多余的资金供其创业。
(三)学校因素分析
有学者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本市场成熟、获取信息便捷、咨询服务全面、创业计划更具可行性等因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高[2]。西方国家为大学生提供的高校创业环境在学生的创业生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学府对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培养相对落后。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沿用以前的用人制度,高校往往将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拒之门外,甚至会选择毫无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的辅导员担任课程老师,使得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能力训练平台的初衷相背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师资力量,使得这些设施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效能,最终沦为形象工程。
(四)政府和社会因素分析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保障机制,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地方政府根据中央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却由于这些措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和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属于信息不对等状态,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这些政策,或是不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或是不清楚的具体的创业申办程序,使得这些扶持政策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分析
(一)增强个人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业素质的高低在大学生创业的成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有胆有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做好受挫的心里准备,注重创业素质和品质的自我培养,提升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多阅读有关创业方面的书籍,增加自身创业理论知识的储备。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比赛、兼职打工,珍惜学校提供给大学生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市场调研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市场,积累经验。
(二)转变传统观念,促进对创业的重新认识
家长和亲朋好友应该摒弃“铁饭碗”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创业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子女创业不再有抵触心理;在行动上,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不分大小,创新不分行业,观察身边的小事,鼓励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经济条件的家庭,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实现梦想。
(三)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纳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中。高校应该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有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指导,与此同时,不断提升本校教师的创业能力,鼓励教师外出静修,将创业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和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方法,强化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
(四)优化创业政策,构建创业新模式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交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3]这就需要政府积极转变创业观念,完善服务意识,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训平台、创业咨询平台、资金扶助平台和创业评价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绿色的创业服务通道,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完善融资渠道,鼓励各大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在法律和政策咨询等方面搭建便捷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国家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办企业、产品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创业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
综上所述,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期,大学生创业符合政府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政策导向,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拥有广阔的创业前景。(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15.
[2] 刘平.大学生创业教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胡景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共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党建讀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