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彦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城市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这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之间的流动方式。在调研方法上,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发放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生活需求问卷,获取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状况。定性研究则通过对城市管理部门等相关人士的深入访谈,探讨“新二代”青少年在社会融入过程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提高关注度、推动政策制订完善、优化服务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融入;“新二代”
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而又身份独特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强大支柱。虽然流动人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并引领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实现转移,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以及流动人口及其家庭自身的需求不断增加,由城市新居民及其家庭需求难以满足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新居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议题。而城市新居民流动人口中的第二代(下称“新二代”)青少年如何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以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对城市“新二代”社会融入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
一、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研究的必要性
(一)城市“新二代”青少年对象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开始,城市新居民群体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的代际变迁:第一种表现为因流动动机与社会特征分化而导致的第一代新居民向第二代新居民的代际变迁;第二种是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从单身外出、夫妻外出更多地转向举家迁移,在流入地以核心家庭方式居住。这两种模式的代际变迁形成的城市“新二代”青少年则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何谓“社会融入”。社会融入又称“社会融合”、“社会接纳”或“社会整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针对社会融入的探讨包括了社会资本融入、文化融入、教育融入、身份融入、心理融入以及经济融入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零时,在嘉兴市居住的外来人口为181.2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37.78万人,增长3.17倍;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达53.21%,比2000年提高40.0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中大量人口流动的不断涌入,一方面,地方政府监管、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教育制度等各类服务管理部门均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自身同样面临着个体和家庭生存与发展、群体矛盾、地域文化差异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
1、社会资本方面。“新二代”无论是生存条件、家庭功能,还是社会支持、社区资源都已经不再是“白手起家”了。但是和同龄的本地城里人比起来,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有相对剥夺的缺失感。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两成的“新二代”反应自己“来了城市以后,没搬过家”,尽管市际迁移方面稳定性尚可,但是在市内仍然在“流动”,这对于“新二代”的学习习惯培养、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无疑都是有破坏性影响的。而这样高的流动率对于政府流动人口的管理也带来很大难度。
2、身份认同方面。有部分青少年仍感受到有时甚至经常的歧视,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从政府、教育与社会服务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新二代”提供城市融入的良好环境。同时,有五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都对自己有着较为正面而积极的自我认识,但仍有一半的青少年在自我正向概念与积极身份的建构上需要大量的工作介入。
3、职业和教育方面。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给予的期望较高,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但目前由于户口等的限制,流动人口在城市高考的机会和条件受到限制,尽管如此,流动人口依然对未来在城市就学与发展持乐观态度,并等待政策的积极回应。由于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和政策的改变,在职业教育方面,大部分城市对流动人口打开了限制,流动人口对职业教育也有较高的兴趣,但有两成的青少年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疑虑。
4、经济消费方面。大部分家庭为减轻经济负担,还是倾向于选择租住较为廉价的房子,仅有不到三成的家庭表示会不太甚至不用去考虑房租问题,这从一个侧面显示经济问题仍然是目前外来家庭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政府在住房及经济补贴、福利救助等方面的政策推进、机制健全、管理完善提供了有效的理据基础。
三、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路径探索
本研究综合调查问卷、个别走访、集体访谈的结果,提出破解新居民青少年社会融入难题的现实路径。
1、提高对“新二代”青少年的关注度,增强其融入感。多数城市“新二代”青少年融入嘉兴的意愿强烈,关心嘉兴的发展和变化,愿意参与所在学校、工作单位或所居住社区的管理和选举活动,希望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把“新二代”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体来开展,要尽量开展不区别新居民和本地青少年的活动,来淡化新居民的概念。教育行政部门将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不能满足“新二代”青少年特定、正当和正常的需要时,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而引起社会对“新二代”青少年潜在问题的关注。
2、优化“新二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增强其主体感。针对“新二代”青少年的重要需求,依托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现有政策和制度,为实现社会融入目标。优化就業服务,加强基层就业服务站建设,逐步将就业服务触角向村、社区延伸,形成就业公共服务全覆盖。着重提高高中及以上学历“新二代”失业人群的就业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常见病诊疗套餐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诸如20元套餐式“门诊服务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城市“新二代”健康管理水平。
3、加强对“新二代”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增强其满意感。由于“新二代”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因此,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工作。随着“新二代”青少年受教育政策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久的将来,“新二代”青少年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政策性障碍相信能够扫除。因此,消除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和偏见将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城市“新二代”青少年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让“新二代”青少年享受到和本地青少年同样的公共服务,理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而“新二代”青少年也一定会继承他们父辈的优秀品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乐伟中.迈向新世纪的流动人口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洋阳.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路径选择[J].学理论,2010.
[3] 王学明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
[4] 长子中.关注新生代农民工[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