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领导人在短时间如此密集来访,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与前些时间,习主席访美、访英之间的关联。特别是中英两国一系列“大单”的签订和“黄金时代”的甜蜜说法,让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德法等大国感到了强烈的危机。
国家主席习近平英伦之行以成果丰硕、亮点频频成为近期国际外交舞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发国际舆论热议。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中英走近恰如打造了一个支点,引发了国际地缘政治发生微妙嬗变,西方阵营发生再次发生“裂变”效应——美国人在吹胡子瞪眼,而德、法等欧洲大国则更加秉信“向东战略”。
一个显而易见的巧合是,习近平主席前脚刚离开英伦,荷兰国王、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先后访华,如果说中欧外交进入新“蜜月”似乎并不为过。
为“拉拢”中国暗自较劲
嬗变源自于欧洲人如何看中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先后超越英法德三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对比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10年前,英国的经济实力还比中国略高,如今中国的GDP已是英国的三倍以上。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些务实的欧洲政治家纷纷把眼光朝向东方,拓展与华务实合作成为共识,淡化意识形态成为主流。而且,英、法、德三国暗地里较劲,看谁与中国更铁,拿到的大单更沉。
相比之下,近年来德国与华务实合作走在前头,把英法两国甩开几条街。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占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45%,远高于英国的10%和法国的9%。英国一直视德国为争夺中国市场的主要对手,但无论在引进中资总额以及对华投资规模上,英国皆为逊色。
于是,心高气傲的英国人想要“弯道超车”,于是决定调整对华战略,打造中英“黄金时代”顺理成章地推出。英国人的“弯道超车”体现在,抓住中国最高领导人10年一次的国事访问机会,将中英关系的热度提高到让德、法眼红的地步。
此次习近平访英,英方以罕见的高规格接待——103响礼炮、白金汉宫下榻、盛大国宴、议会演讲,中英版“庄园会晤”,將双边关系提升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首次将双方关系提升为如此高度。
“弯道超车”还体现在,英国不顾美国反对,毅然决然抛弃“东西阵营”的陈旧思维,把拥抱崛起的中国定为其外交新航向。今年年初,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加入亚投行——这是战后英国首次没有事先跟美国打招呼就做出的战略抉择,震动国际社会。而今,英国再次决意提升与中国关系的战略定位,体现了英国人的坚定决心。《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一语中的:卡梅隆政府提出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佳合作伙伴”,体现了“政策上的重大调整”。
“弯道超车”已取得了早期收获,前景更为可期。此次中英达成了长长的成果清单,签署总额约400亿英镑(1英镑约合9.73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此次发表的《联合宣言》包含29条,涵盖中英关系、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诸多方面,为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鼎定了格局和方向。
习近平访英之前,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就表示“英国想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有意思的是,10月26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德国和法国驻华大使的联合署名文章《德法是中国在欧盟的核心伙伴》,两国大使针对英国的表态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然也在担心中英关系走得太近,冷落了德法。
具体来说,习近平主席访英后,中欧双方合作领域有很多突破,体现在核电、基础设施等领域,许多合作模式在中德、中法之间是没有的。这也激励法、德去想一些办法,一方面止住外贸下滑的颓势,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投资,因此法、德就要拿出一些更具竞争力的领域来和中国谈。”
欧洲对华外交格局重新洗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英走近引发欧洲对华外交格局重新洗盘,中欧新“蜜月”如期而至。
新世纪之初,中欧之间曾有一段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蜜月期”,法国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让人记忆犹新。但那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连英国都比不上,中欧经贸合作的天平是向欧洲倾斜的,欧洲或多或少有些俯视中国。而今,中国是世界头号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开始向欧洲输出高铁、核电等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欧洲起码是平视中国。十年不过历史之一瞬,但对于中欧来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让欧洲沦为“病人”,经济增长率跌到几乎为零,失业率高企,欧洲经济因此前所未有地更加依赖中国经济获得增长和资本。于是,仰仗中国的声音不时在欧洲出现,中国投资客前所未有地受到欢迎。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几乎为零,而到2014年已经达到140亿欧元(1欧元约合7.01元人民币)。当然,还有数量日益膨胀的不差钱的中国游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游客输出大国。
拿德国来说,包括中德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已经建立,经贸合作如火如荼,中德加强在工业4.0的合作成为默克尔总理打的新牌。法国亦不甘落后,在中国市场上追赶同德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今年年初,法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率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访华,当起“超级推销员”,除了航空和核能等法中传统合作领域外,重点放在拓展食品加工、城市可持续发展、医疗卫生、留学生交流以及旅游业等“新合作领域”。巴黎希望前往法国的中国游客数量从2014年的170万人次提高到2020年的500万人次。眼下,奥朗德总统即将访华,预计又有追赶新招。
不容忽视的“中国影响力”
德法等领导人密集来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要国际事务上对中国“有所求”。
十年前,中国的经济体量还与英、法相当,而今已跻身“十万亿俱乐部”,GDP总量仅次于美国,超过整个欧盟的一半。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维护和平、气候变化、地区问题等多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联合国等一系列多边场合,中国积极发声,努力参与规则制定,话语权相比从前大大提高。在中国主推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多个领域,中国以主动作为和务实态度,不断强化着大国形象。
现在,要解决一些大的国际事务,没有中国的参与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无论是德法积极推动解决的乌克兰危机,还是叙利亚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和参与。对于法国来说,要确保12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取得成功,也同样需要得到中国的力挺。
中欧“蜜月”体现了理念之变和国际格局之变,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新范例。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和秩序正面临大调整、大变革,崛起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如何相处,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命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英在泰晤士河畔握手、中欧新“蜜月”是对这一重大命题的郑重回应。
归根结底,中欧新“蜜月”体现了欧洲人的精明、务实与大局观。英国《卫报》网站不久前发表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教授马丁·雅克的文章,直言不讳地道出根源所在——“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退……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转向中国,正如这些国家在美国最强盛的时期曾经转向美国一样。”
德法荷等欧洲大国也已经意识到,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巧借”中国力量辐射自身影响力,才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国际先驱导报》2015.10.26、《人民日报》2015.10.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