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守望者

2015-05-30 09:26:24李秀娟刘娟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救赎

李秀娟 刘娟

摘 要:霍尔顿是美国犹太籍作家塞林格的代表性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的孤独、痛苦和迷惘以及想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愿望,体现了犹太传统文化“牺牲与救赎”的精神。霍尔顿的形象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类生存现状的现实关注。

关键词:霍尔顿;牺牲;救赎

塞林格笔下的人物性格常常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消极抵抗的,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幻灭感,他们无法正常地面对现实生活,始终挣扎在精神痛苦的深渊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们都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需要寻找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灵魂,重拾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他们统统选择了自我牺牲以达到对自我存在的救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他极度敏感纤弱,却对现实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经常为生活所伤,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也更容易被生活卑劣和丑恶的一面所羁绊。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从不肯向虚伪世俗的社会生活让步,但敏感纤弱的性格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实际行动的人。他终日郁郁寡欢、苦闷仿徨,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霍尔顿的精神危机有其内在的一面。他简单明了地将世界一分为二:美好的儿童世界和卑劣的成人世界,这种绝对的两分法明显地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他一直关心中央公园鸭子的生存状况,这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他在纽约三天的精神流浪也是一步步地迈向精神崩溃的深渊。他生理上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如持续的头痛、神经质的呕吐等等。总之,他的精神危机从根本上说是脆弱敏感的神经与外部世界冲撞的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精神危机必然会导致他个体或精神的消亡。

在塞林格的笔下,霍尔顿所处的世界既呈现出卑劣丑陋的一面,也呈現出美好纯洁的一面。他能从生活中发现纯真美好的东西,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最终为他的自我救赎奠定了基础。

世界卑劣丑陋的一面首先表现为虚伪的实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生活为背景,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生活却粗俗不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狂热地追求着金钱和享乐,大家都持有一种庸俗低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精神世界一片荒凉。霍尔顿最讨厌的“假模假式”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金钱的追求和物欲的享乐彻底地击败了充满了理想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纯真的霍尔顿当然与这个令人作呕的社会格格不入,他讨厌身边所有的伪君子:那个趋炎附势的校长哈斯先生;那个弹钢琴的矫揉造作的欧尼;那个他喜欢的不得了却又爱慕虚荣的萨丽以及他害怕失去的朋友卢斯。

世界的卑劣还表现在触目惊心的丑陋和污浊,这让霍尔顿更加地伤心难过。“×你”的污浊语言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菲比学校的墙壁上、博物馆的墓室里到处都有。菲比的学校和博物馆都是霍尔顿眼中最神圣和最美好的事物,此刻他才意识到在这个肮脏不堪的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是不可能久存的,人性的丑恶已经侵染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再卑劣的世界也有其美好的一面。美好是艾里用绿墨水写满诗句的手套;美好是在街道上自顾自唱的小男孩;美好是和琴相处的美丽夏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塞林格世界里美好的象征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身上有着最纯洁和最美好的品质,这也是他所向往的最理想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小说中,菲比是个典型的美好儿童,她把过圣诞节的钱送给霍尔顿;她拖着只大箱子准备和霍尔顿一起离家出走。故事的结尾处,是菲比让霍尔顿最终放弃了精神生活的流浪,回归了属于他的现实生活。儿童的爱既美好又伟大,它让受伤的霍尔顿找到了自我救赎的目的和方式。透过儿童那双明亮的眼睛,霍尔顿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他最后在精神上获得了回归。因而,儿童在霍尔顿的自我救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霍尔顿在纽约街头的精神流浪本使他的情绪一落千丈,但面对着在木马上快乐旋转的菲比,面对着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他内心竟然有了一种狂喜。他站在这沐浴情感的雨中,决定不再逃避这个他厌恶至极的社会,决定脱掉他那顶红色猎人帽,重新回归到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尽管最后他住进了精神疗养院,但他的精神已经平复了很多,也获得了心灵上的安宁。

综上所述,霍尔顿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及其“牺牲与救赎”的命运程式是塞林格创作成熟期所着重表现的地方。他所关注地并不仅仅是霍尔顿的生存困境,而是要为霍尔顿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洪一.《犹太文化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259.

作者简介:李秀娟(1985–),女,汉族,山东泰安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救赎
《罪与罚》的人性探析
论张欣《拯救》中的救赎情结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失眠的人是可耻的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37:59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宿命论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6:28
爱无尽 梦飞翔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5:48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5:05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