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道德品质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当今社会更为精华的美德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道德品质教育,养成大学生更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中国的未来建设培育出品德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大学生;继承与发展
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建设,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外来文化的侵袭,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大学生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把握住自己的价值取向,继续拥有并坚持诚信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了每个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学习并利用中华传统美德来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德行。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在时代不断更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真审视我国传统美德的历史意义与其现代价值,同时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使得在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更能突显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变化。中华传统美德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在当今社会,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华传统美德更显其经久不衰的光泽。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沉淀,我们当今大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长久以来人们建立起的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也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早在两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的诗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历久弥新的诗句无一不在阐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自身的利益,也正是这些诗句,见证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同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2][P348],也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当代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把高度的爱国热情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方向、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P347],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国家与集体和个人之见的利益关系,要求我们把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之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重任,必须要做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我们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讲究诚信。诚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礼记·祭统》中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郭沫若在他的《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中也说到:“以为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请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在中国古代主要指说话要真实,不说谎,信守诺言。董仲舒提出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宋代二程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道德建设的诚信建设是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学习并坚持的基本道德,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更要求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理念永葆青春。
(三)仁爱友善。仁爱友善强调社会和谐,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反映出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我们要善待自己的同胞,对人友善。仁爱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形成健康正确的自爱心理,自爱也是“指向一种合情合理的生命维持和一种成就自己、晚上自己的愿望”[4][P197]对他人仁爱友善的前提是必须学会爱自己,自尊、自重、自律这都是自爱的优良品质。在培养大学生自爱的过程中也要将其自爱之心升华到“大爱”的层面。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这都体现了大学生爱他人的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如何爱他人,从而体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道德理念,最终将这种道德情感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更高层的思想境界。
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批判继承,去粗取精,不断创新。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中要以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并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当前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我们大学生坚持要立足现实,立足于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下,把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转化为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的源泉,古为今用。既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引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还要敢于辨别传统文化中保守消极的部分并将其剔除。方克立先生在解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正确途径,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社会之一核心价值体系,都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思想资源。不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时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5]这正是在说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作为主导意识的前提下,又要把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支援意识的资源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大学生要把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相结合,在传统和现代的转化中找到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的道德理念。我们以身作则,在继承的同时也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去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帮助国家和社会共同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我们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能够生动的体会到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号.
[2] [3]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P347-348.
[4] 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P197.
[5] 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J]红旗文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