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计算机教育也成为我们国家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就现阶段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有效对策,为小学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机教学;教学质量;对策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学习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的基础课程,计算机水平不仅是一个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彰显。在小学计算机学习中,学生掌握简单知识、练习基本操作,不断去延伸自己的想象、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1]。新课改下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因此,要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就要重视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1 问题分析
1.1小学生好动,教学难组织
小学生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到了机房之后,他们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活动不停,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说话他们根本听不到,这样严重浪费时间,影响上课效率。所以,计算机课学生好动,教学难组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1.2操作枯燥,学生容易厌倦
小学生随着发育,运动能力逐渐提高,但容易对一些东西产生厌倦,比如像Windows、Microsoft office中的一些基础操作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仅用传统的叙述式教学形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不高。
1.3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不一
由于小学生们的家庭教育、学习能力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而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学得好,一些学生学得不好。
1.4学生乱设置,电脑出故障
现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一些知识学生在学校课堂未曾学习,有的学生可能早已掌握。这些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电脑就变成了他们的“实验基地”。在上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经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改变电脑的基本设置,这些改动有时候就严重影响到了电脑的正常运行。
1.5缺少课外实践的机会
现在我们的计算机技术课教学时间大概都是40分钟到45分钟,很少有学校向课外延伸。但是计算机课是一门需要大量的练习、实践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提升能力的课程,所以缺少课外实践练习的机会是不利于计算机学习的。
2 有效对策
2.1先发制人,投其所好
学生刚进机房都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如果能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在刚进机房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学组织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卡通图画的特点。上课前我们请美术老师画一些比较好看的卡通画(有的是学生自画像),上课时,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大家播放。当他们看到这些生动活泼的图画时,注意力一下子都聚集了过来。接下来我就对他们说“这些图画大部分都是用我们今天要学的画图软件画出来的,你们想不想画一画自己的同学啊?”学生们兴致勃勃,恨不得马上动手,这样一来他们就开始关注画图软件了。
2.2巧用兴趣,问题入手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学习计算机、提升计算机水平的前提。我想只要我们读懂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我们的教学中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
在上“文件查找”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对吗?今天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教师给大家演示了游戏“蜘蛛牌”,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来老师就说:“你们想玩吗?想玩的话就在自己的电脑里找一找‘蜘蛛牌这个文件吧!”学生激动不已,开始努力查找这个游戏,但都没找着。后面老师又说:“同学们,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查找文件,你们可要好好学啊,要不然就找不到这个好玩的游戏了。”经过这段铺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来了。
2.3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分成几组,每组4到8人,然后选一个计算机学得最好的当组长。当学生们自己练习操作时,就让小组长负责辅导其他组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更具体、更细心的辅导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
分组其实是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上课时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首先就给他们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要互相配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技能竞赛,互相促进,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协作、组间成员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2.4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计算机课教学大纲中要求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其实就是要保证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能力等特点将讲授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些具体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所学知识[3]。
在教学使用PowerPoint 制作幻灯片时,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文字制作,然后讲解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兴致很高,有做西湖美景的、有做人物展现的、还有做卡通动漫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作品在学生积极响应制作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习了PPT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5精讲多练,提高质量
为了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和任务实践去理解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该先熟悉Windows工具,再熟悉电脑软件,接着再进行Word文字录入比赛等,使他们在游戏比赛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够及时追补。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练习,能够使学生计算机水平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
3 结语
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步,是“计算机能力”和“计算机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重视小学计算机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以后的计算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加快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满足新世纪的计算机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浅谈小学计算机教育[J].现代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2]石磊.试论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J].中小学电教(下),2012(3).
[3]谢江莉.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4]王秀著.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12).
作者简介:
刘玉玺(1964~ ),男,高岔小学校长,大专,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研究方向:小学生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