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增福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提高学法指导的对策,旨在调动教师研究小学学法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法指导;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法指导日渐受到重视,不仅广大教师在实践,而且有关研究文章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却不大,学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那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哪些问题?提高学法指导效果有哪些对策呢?
一、学法指导的概念界定
学法指导,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时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从而使学生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
二、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法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学法指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学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少提学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学法指导在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1.急功近利
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学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见诸报刊有关学法指导的文章,在文中例举最多的课文是《精彩的马戏》《再见了,亲人》和《桂林山水》等几篇。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学法→尝试学法→独立应用学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学法难以迁移了!
2.浅尝辄止
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学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三、提高学法指导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指导”来进行学法指导的实践,把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学法,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学法,终生受用。但终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磨练。要着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学习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开窍、顿悟的一天。再次,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深入和积累,不能总在一个层面上重复。如上面列举的三篇课文,虽构段方式相似,但学法指导应同中有异,体现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精彩的马戏》要体现引导学生读懂词句;四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要体现抓住表现课文中心的词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级《桂林山水》则要体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假如只满足于“扶→半扶→放”的教学程序,也就失去了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汉语比起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这里他老人家深刻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甘苦。我们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其认知的整体性不容割裂,学习的逻辑性不容错乱。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会有自主取舍的可能。但很多老师却经常武断、主观地肢解课文或重构课文情节,全然不顾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全然不顾课文本身的逻辑顺序,反而让学生在茫然的“自主”中迷失了方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一些老师喜欢让学生自主选择,愿意先学哪一次划火柴,就学哪一段课文。其实,随着每一次划火柴,情节是逐步展开的。如果破坏了这样的顺序,学生学习课文的思维逻辑将被打乱,其情感历程也会相应地断裂。同时,科学的“自主”还需要恰当的“主导”。作为课堂“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不能在学生的“自主”面前处于不作为的状态。教师的“主导”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那么“导”什么呢?“导”的就是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在他们学习发生障碍,思路受阻时,给予及时地引导,给他们指点迷津,给他们指引方向。这种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和推进器。
(三)遵循心理规律
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记忆力强而思维发展较慢,整个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既不精确也不深刻,对繁杂抽象的学法难以产生迁移的效果。因此,在学法指导上,要从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宜笼统而不宜条分缕析,要把小学的学法指导同中学区分开来。如中学分小说、散文、寓言、童话,可就文体特点指导学法,在小学则一律视为记叙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时,则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中心的词、句、段来理解。学法指导分类过细,由于学生思维跟不上,效果不会好。其次,要根据迁移规律进行学法指导。每种学习方法,只有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才有意义。此外,在有关迁移的理论中,不管是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还是关系理论,都十分强调学习的经验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更是强调初始知识学习的作用。可见,丰富感性认识,多读多写,积累语言,是学法指导的基础。
(四)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教师要优化教法。按“整→分→整”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的方法,联系具体描述展开想象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逐渐领悟学法,最终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给学生学法,应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总之,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应积极投身到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实践中去,主動适应新形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