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准确把握新常态的两个特征

2015-05-30 10:48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制性集约常态

什么是新常态?这个问题讨论得很热烈,有说九个特征,有说四个特征,但是概括起来说,大概是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就是增长的速度下降。第二个特征是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对于这两个特征,可能没有太大的分歧,学术界也没有很多争论。但是,现在到底是已经转入了新常态呢,还是说正在转?这是有不同认识的。

新常态的这两个特征,转向的进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特征的转向已经是事实了。大概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就从10%以上的增长率一个一个台阶地下,从去年的7.4%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这是个事实,现在已经在中高速了。今后有可能还会往下变成中速增长,稳定在这个状态下。第二个特征,即经济增长方式或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这是一个进行时,并没有完成。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1995年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增长的质量。但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这方面没有太大的成效,以至于造成了现在的困境。为什么提了二十年,这方面还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关键在哪里?根据二十年的经验,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就是200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讲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

在总结“十五”时期的经验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我们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为什么“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生了逆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存在体制性障碍。最主要的是,政府掌握了太大的权力和太多的资源,总想运用权力和投入资源来达到提高GDP增长速度的政绩目标。我们现在讲的好多问题,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技术的创新等等,其实归结起来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粗放。过去太粗放,要集约。

我认为旧的常态已经走到尽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太缓慢,贫富分化加剧,一直到宏观经济。实现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转向,应该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技术的创新、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增长质量。

怎样才能够实现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的转向?就是切实执行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一个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创业的经济体制。比如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期待很久,就是因为重要的资源、重要的行业国企占主导,它们使用资源效率的情况对整个经济的效率影响很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就是要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以管资本为主。这个管理方法跟原来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改革,比如说创新领域。我们到现在对技术创新用的办法,基本上是苏联的办法,花钱花了很多,但是办法不大对,就是行政主导的办法。我觉得还是要用市场的办法,建立一个新的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之,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新常态。就是说增速是中高速,甚至是中速这不要紧,只要增长质量提高了,就不会有麻烦。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体制性集约常态
谁制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初探社会秩序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再议物流领域“体制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