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铭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改革的特点、内容以及收获进行了阐述,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工学融合 一体化 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企业调研,一位企业技术总监说:“学校花三年的时间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需要再锻炼半年才能上岗;而一名初中毕业生,在企业仅需一年多的时间,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
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为此,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汽车维修专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企业,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能在工作岗位做出成绩,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调研、专家访谈、毕业生调研、企业典型任务分析、课程体系论证等方式构成,具体有以下特点。
1.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工作任务涵盖了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工作成果为考核评价要点,紧紧围绕典型任务,删除陈旧知识点,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一体化。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以传统的技能培训为主,任务安排、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要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使学生逐渐掌握岗位需求的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生存和提升。
3.以学生为主体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督促学生由学习者向劳动者转变,使学生乐于劳动、尊重劳动,成为一名真正的劳动者。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汽车维修行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课程内容必须紧跟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课程排序、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学时是改革的重点,下面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作一介绍。
1.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全部采用一体化授课方式,学时为四周。第一周由教师带领学生拆装发动机,进行知识讲解,保证学生熟知各部件的名称、作用,掌握发动机拆装方法。第二周各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发动机拆装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随机对各小组进行考核。第三周各小组进行发动机组装,并通过实验台进行试车,检验工作成果。第四周进行重复训练。
2.授课方式一体化
专业课授课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在发动机实训室上课,以发动机实物为教具,打乱教材的顺序,先从外围部件讲起,督促学生边听边做笔记,授课完毕后再查找教材,巩固知识点。然后,教师边拆装边讲解,学生边练习边看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环境一体化
教学环境是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目前,教学软件、视频、幻灯片等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笔者认为,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不如实物操作具有实战性。因此,笔者将发动机实训室布置成工学教室,保证学生学做一体化。
4.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评价环节中,笔者采用了“工单+任务+工时+工资”的考核模式。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先完成任务工单的填写,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工时,小组核算出任务消耗的成本及获得的收入,以此为学生的结课成绩。
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收获
在两年的时间里,汽车维修专业相继完成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等核心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学生与企业要求更近一步
通过以赛促学、以工代学、工学结合等方式,将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了工作态度,改变了 “低头族”“手机族”多的现状,学习氛围得到了改善。
2.教师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了教师从讲台到车间、从动嘴到动手、从指导到实干、从督促学到自主学的角色转变,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3.企业订单不断
在笔者所在学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先后有24家汽车维修服务站、12家个人修理厂来校招聘,一时间毕业生供不应求,出现了企业抢着要、学生自主选择的良好局面。
总之,不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是课程体系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师资团队、学生的共同参与。
(作者单位: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