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2015-05-30 06:21陈燕超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临床

陈燕超

【摘要】目的:探讨柴芩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我院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芩退热方,包括柴胡、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蝉蜕、桔梗、前胡、芦根以及甘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时间和治疗效果,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8.62±0.26)℃和(38.75±0.21)℃,P>0.05表示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6小时后,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低,下降幅度也较为明显,退热时间较少,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采用柴芩退热方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28例,有效的有19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4%,而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顯效的有16例,有效的有11例,无效的有23例,总有效率仅为54%,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柴芩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能迅速帮助患者降低体温,该配方治疗时间较短,有利于缓解全身症状,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影响较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柴芩退热方;外感发热;临床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40-02

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病程短、变速快、起病急等特点,多属于西医感染性疾病。通常情况下,选择西医的治疗是在抗感染的基础上通过非甾体抗炎药对症为主要手段,但是很容易引起发热症状复发以及相应的胃肠道反应。对于外感发热疾病,中医相比于西医有更大的治疗优势。在中医治疗中,外感发热是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者是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人体有面赤、恶寒、脉数、烦躁等一系列症状,属于中医发热、寒热等范畴。这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复发,且不容易快速痊愈。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外感发热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4±6.12)岁,病程为2h~68h,平均病程为(18.65±6.23)h。对照组中,女23例,男27例,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1±7.06)岁,病程为2h~71h,平均病程为(17.85±4.92)h。以上数据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不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诊断学基础》中发热症状的临床标准进行诊断,由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的轻重程度和主次情况分为三种类型。较轻的临床表现是发热37℃~38℃,伴有头痛、喷嚏、流涕、咽喉充血、轻度咳嗽等症状,中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8℃~39℃,伴有头痛、声嘶、流涕、中度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较重的临床表现是发热39℃以上,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咽痛、扁桃体上有点斑状渗出物、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患者患有外感发热的主证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塞、喷嚏咳嗽、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舌红苔白等。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中医上诊断为感冒,辩证是风热证,西医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分为0分、1分、2分、3分。此外,如果患者同时伴有以下症状则被排除,包括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急性传染病、药物过敏患者。

1.4治疗方法

我院给予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的患病情况采用抗病毒的西医方式治疗,包括10~15mg/(kgd)利巴韦林针剂,以静滴方式注入,1个疗程为3天。

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芩退热方进行治疗。药物组成:柴胡20g,黄芩10g,连翘12g,金银花12g,板蓝根15g,蝉蜕8g,桔梗10g,前胡10g,芦根10g,甘草6g。上方头煎加水600mL,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用文火煎15min,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用文火煎10min,取汁200ml,把两次煎好的汤药混合在一起,每服200mL,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每日服药1~2次,严重的可服药3~4次,1个疗程为3天。

1.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制定:外感发热治疗显效的表现为:药物服用30min时间内发挥作用,患者体温下降1.5~2℃,并且维持12h以上,或者体温下降5℃以内,但在未来的12h以内不再反复。有效:服药后的30min内发挥药效,患者体温下降幅度在0.5℃~1.5℃,并且维持12h以上,或者体温下降0.5℃以内,在未来12h以内不再反复。无效:患者用药30min后体温没有出现变化,或者出现细微变化却在12h以内反弹,甚至超过了用药以前的体温。

1.6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x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8.62±0.26)℃和(38.75±0.21)℃,P>0.05表示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6小时后,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低,下降幅度也较为明显,退热时间较少,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西医中,外感发热相当于流行性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有相关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症状[3]。针对患者外感发热的治疗,西医通常采用休息或是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处理,一旦患者的体温达到38.5℃以上,则需要采用退热剂等方式进行治疗。西医通常用的较多的头孢呋辛钠、利巴韦林针剂、复方阿司匹林、安痛定、赖氨匹林等退热药物,这些药物具有作用平稳、退热速度较快、耐受性较强等优势,但是对患者却存在刺激胃肠道的危险,并且有些患者在使用布洛芬等这类药物的过程中会因为细菌病毒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等原因而导致体温出现反复持续性升高的情况,患者很容易出现较大的不适应,有的甚至发生惊厥。

中医认为,很多患者身体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外感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不畅,会导致患者发热重,肺气失宣,流涕、咳嗽、喷嚏、鼻塞、咽喉肿痛等症状頻发,且舌质红、苔薄白。患者的纯阳之体以及表现为病情传染迅速的身体特点,邪气很容易从阳化热,短时间转变深入气分,口渴、烦躁、高热、大便秘结症状较多。如果这时进食甜味、油腻或生冷食物,则会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风热恋湿,频繁复发。柴芩退热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优化而组成的,由柴胡、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蝉蜕、桔梗、前胡、芦根以及甘草组成。方中黄芩性味苦寒,可解毒止血、清热泻火,柴胡疏肝解郁、解表退热,连翘苦能清泄、寒能清热,能透表解肌,清热透风,为治风热之要药,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等等。诸药合用,具有清泄风热,解毒宣肺之功效,主要治疗外感发热,疗效突出。

在本研究中,采用柴芩退热方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6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段中的体温下降幅度均比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大,退热时间较短,而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28例,有效的有19例,总有效率达到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4%,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柴芩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能迅速帮助患者降低体温,该配方治疗时间较短,有利于缓解全身症状,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影响较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靳方怀.柴芩灌肠液灌肠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6(15)

[2]陈倩.退热包泡浴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17(8)

[3]李晓丽.解表清里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2(9)

[4]杨大男.退热膜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2(1)

[5]万英,赵翔宇.解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13(11)

猜你喜欢
临床
背俞穴走罐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鹅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临床问答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