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华
【关键词】新生儿; 脐部感染; 脐带结扎; 二次剪脐; 原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1-02
新生儿脐断端是一个开放性创面, 若护理不当,可导致局部乃至全身感染。有研究提示, 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占66%~87%; 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 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将危及生命[2], 死亡率达18.06%[3]。为避免新生儿脐部感染, 降低新生儿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国内护理同仁在脐部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护理技术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产前因素在子宫内已感染, 脐带水肿、糜烂,出生后未做预防感染治疗措施。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 易受细菌感染发生脐炎[4]。
1.2 产时因素产时并发胎膜早破及产程延长, 均有利于细菌上行污染羊水而致脐带污染; 分娩过程消毒不严、断脐器污染、脐残端接触消毒不彻底的手或敷料, 是致脐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脐带结扎位置太高(结扎部位距脐根部0.5~1.0 cm) , 不能直接结扎脐根处血管, 使结扎处与脐根之间较长的脐带仍有血液供应, 故坏死晚。脐带长时间游离, 使脐窝潮湿分泌物增多, 引起细菌繁殖。如果脐带粗大, 结扎位置过高, 接扎下方容易出现血肿,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产后因素产后脐部护理不当是造成脐部感染的直接原因。新生儿父母对脐部护理知识缺乏, 或对脐部卫生保健认识不够, 不及时更换尿布或更换不合要求, 脐部皮肤常被尿液、粪便污染, 延缓了脐部创面的愈合; 而粪便污染又增加了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机会。新生儿沐浴时, 脐残端浸泡在非无菌水中, 沐浴后仅对脐部表面做了消毒处理, 忽视了脐窝底部的消毒, 引起脐窝分泌物增多, 脐周红肿感染; 另外, 带菌的护理者及照顾者, 对新生儿传播细菌也是致脐部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环境、卫生因素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它的定植率在新生儿为50%~69%, 也有达89%的; 定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自于新生儿周围环境, 包括空气、日用品、医护人员、产妇等。如果分娩室、新生儿室、母婴同室没有彻底执行清洁、消毒、监测制度, 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没有严格洗手, 就会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机会。另有研究提示: 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的城市中心地区, 新生儿脐部感染率相对较低, 且主要来自于医院获得性感染; 而在经济状况较落后的农村、郊区,新生儿脐部感染率较高。
1.5 其他原因当脐部有畸形时, 由于脐部经常有分泌物, 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分泌物侵蚀皮肤, 破坏其屏障功能, 易使细菌侵入扩散, 并发感染。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 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损伤后易发生感染; 新生儿抗细菌定植能力差; 免疫球蛋白IgA 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 使其易感染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新生儿脐部感染预防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护理管理定期对分娩室、新生儿室、母婴同室、NICU 内空气、物表、工作人员口、鼻、手、无菌物、消毒液等进行清洁、消毒和卫生学监测;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强化无菌观念, 严把消毒隔离关。
2.2 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的改进
2.2.1 脐带结扎位置脐带及早干枯脱落是防止脐部感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脐带结扎的位置过高可影响脐带的早期脱落。
2.2.2 脐带结扎方法传统的断脐方法有线扎法、气门芯套扎法、钳夹法。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所需时间较长, 容易伤及新生儿, 同时增加污染环节。
2.3 脐部护理操作技术的改进
2.3.1 脐部护理消毒液的选择(1)济安舒能是一种长效抗菌膜。(2)3%过氧化氢为强氧化剂, 具有消毒、除腐、除臭及清洁作用,。(3) 2%碘伏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剂, 有较强的收敛作用。
2.3.2 脐残端的保护(1) 药物保护: 将具有止血、消炎、抗菌、生物相容性、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的甲壳质医用无纺布制成的新生儿脐带包直接对准脐残端, 松紧适度地绕腹部1 周固定。(2)用具保护: 在日常护理中, 采用一次性手套遮盖护脐法卧式洗澡, 避免脐部感染, 降低感染率。
2.3.3 二次剪脐 二次剪脐是指新生儿出生断脐后若干时候对脐残端进行再次修剪。
2.3.3.1 二次剪脐的时机剪脐最合适时机应以脐带干燥为准, 而不能单纯以时间为准。
2.3.3.2 二次剪脐的方法暴露脐部, 局部消毒。
2.3.3.3 二次剪脐后残端处理用5%碘酒擦脐带断端, 然后用无菌明胶海棉三折压迫局部, 再盖上无菌纱布, 用新生儿护脐带包扎。
2.3.3.4 二次剪脐时注意事项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外, 剪脐前还要观察脐部及周围组织有无异常。
2.3.4 加强宣教加强宣教, 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防止和减少胎儿宫内感染。鼓励提倡新法接生。
3 展望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存在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 其危害严重。综上所述, 选择适当的方式断脐,认真做好脐部护理,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宣教, 可以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金艳,祝建軍,杜玉梅.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 10) : 1299- 1301.
[2]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的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 4) : 392.
[3]严洲平,翟军青,周岩.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 4) : 215- 216.
[4]钟伟琼,黄晓燕.新生儿脐炎发生原因分析与治疗[ J ].现代医院,2006,6( 3) :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