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习惯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2015-05-30 22:35热孜瓦古丽·吾依甫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热孜瓦古丽·吾依甫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语言启蒙学科,要想提高学习效果,预习是关键。而儿童缺乏自制力,学习多凭一时好奇,热度一旦褪去,预习也自然难以坚持下去。可见,这其中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养成教育,作为语言入门习得的方式,使学生在科学、长期训练中,练就“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习惯 高效课堂

一、行为教育,营造预习氛围

预习需要氛围。我国奉行,“身教,优于言教”的文化,即突出行为教育。行为教育可视为养成教育的一种。为什么在氛围营造中,行为教育被放在了首位?这是由于行为的主导,有助于强化习惯的养成。预习是自主学习行为,学生的个性阅读,需要兴趣的促使,更需要坚持的意志,才能养成“预习习惯”。

意志的磨练需要正向引导。教师如同灯塔,给予学生正向的指引。教师事先布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采取硬性规定的方式,促使学生完成“预习”。但如此硬性地规定,并非每每受用,用多了便使学生觉得厌烦,尤其是尚处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更多地还是需要家长的配合、督导。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举止、言行,会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因此,孩子的阅读习惯,对文字的喜好,多遗传自父母,或是在生活中自然养成。儿童天性好玩,只有将文字与娱乐相融,使之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娱乐,将黑白世界变得缤纷多彩,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喜欢上语文。所谓“兴趣使然”,便是如此。“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陌生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预习”的过程。

二、量化指标,激发探究心理

小学生尚在感性认知的年龄,思维简单,抽象地讲解预习访求,不适宜这一年龄层。尽管课前预习以引导为主,但为改善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缺乏持久性”的特点,在语文预习中,还是要给予小学生相应的量化指标。

学贵在“疑”。“疑”是一种心理,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疑问的提出:首先,说明学生已经阅读了教材,从形式上完成了“预习”的任务;其次,体现了学生对这一故事产生了兴趣,从思想上深化了“预习”的效果;第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这是“预习”的目的。通过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已大致了解了課文内容,课堂教学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情感评价,树立学生自信

儿童处于心理敏感期,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挫折感的承受能力较差,更需要呵护。教师的评价方法与用词,特别是“首肯”,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自信。

多予肯定,少作对比。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为例,学生在预习中对于“时光”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在引导中,多让学生聊一聊“预习体会”。有些学生会觉得时光匆匆,应多节省,用来学习读书;有些学生则认为时光应过得充实,多参加实践活动。这些体会代表了学生的不同生活态度,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因此教师应多予肯定,彼此之间不作对比,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发挥。

四、蝴蝶行动,养成预习习惯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觉养成一定之规,便会引起“蝴蝶效应”,使预习真正形成一种习惯,长期沿习下来。习惯是从对某一流程的复制开始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由依赖教师布置的量化问题,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从而摆脱教师的搀扶,独立行走于陌生的字里行间,完成了“预习能力”的内化。

但预习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课文内容的不同,有所取舍,甚至完全变化。因此,预习方式需要活化。这与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关,也与预习方法内化的程度紧密相连。预习,是运用“已知”去了解“未知”的过程,学生锻炼了触类旁通的能力,知识结构形成了点、线、面的扩充。

至此为止,学生已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去回答教师所布置的“量化问题”;到能够“照猫画虎”,自行复制预习的流程;到最终“成功飞跃”,实现了知识方法的内化,使其养成习惯,长期沿习下去,也实现了知识习得的一个闭环。

习惯犹如一粒种子,在深埋土壤后,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清水的滋润。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需要校与家的联合,共同营造一片土壤;而阳光清水则是教师和家长时时给予的激励。通过不断地累加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发生内因质变,养成主动预习的语文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