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015-05-30 21:54:02胡大龙
开放导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崛起游戏规则观点

[摘要] 中国的崛起对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以及东南亚的区域秩序有哪些含义?是巩固了一个繁荣稳定的东南亚,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还是使该地区迎来更大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发展和崛起所持有的疑虑。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对于中国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崛起 观点 游戏规则 包容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5-0097-04

[作者简介] 胡大龙(1976 —),山东青岛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东南亚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至少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些国家将中国看成是一个地区稳定者,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一个相对于西方的国际政治手腕更加仁慈的平衡者。而有些国家则将中国认定为一个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这对于那些从现状中获益者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周边国家有些学者认为,可以预测到的是美国会按照典型的霸权那样去维持现状,但是很难去预测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未来发展轨迹。日本似乎想有所作为,但它由于依附于美国的霸权,很难成为一个制衡力量与中国匹敌。而其他大国联合起来挑战中国也基本上不大可能。

一、 周边国家与中国在引进外资中的竞争

1. FDI的转移和“迂回”

从2002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最大的FDI接受国。在所有向中国投资的地区中,从1978年以来,香港是远远领先的最大的投资者,占到整个FDI投资中的45%。然而,据测算,来自香港的FDI投资中很大的份额实际上产生于中国本身。根据世界银行(2002)测算,这种“迂回”的资金占到整个中国FDI的20%到30%。而有的专家则认为这个份额被大大低估,其数量有可能占到整个进入中国FDI的40%。根据测算,大约1/4的外逃资金随着投资机会的出现又返回到中国。这些资本迂回流动通常通过低开出口发票高开进口发票的方式来进行。而其主要动机是为了逃避贸易壁垒,或者是为了获得只适用于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激励(例如,当时外国投资者的公司税率为15%,而本国投资者的税率达到33%)以及获得中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的更好的保障。结果,自1998年以来,维京群岛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占到所有进入中国FDI量的10%,而来自西萨摩亚的份额则从1998年的0.3%上升到2004年的2%。这两种类型的“迂回”资本夸大了进入到中国的FDI数量,并且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是中国从东南亚地区“吮吸”走了投资。

2. 出口导向产业的FDI增强效应

东南亚国家,例如文莱、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倾向于吸引一些自然资源导向的FDI,特别是石油提炼和天然气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FDI。在这方面,中国由于缺乏类似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办法吸引这种FDI。不过,中国会吸引一些市场导向的FDI,一些东南亚国家例如文莱、老挝和新加坡将在这方面同中国进行竞争。同样,缅甸和越南也将受到负面影响,但是他们本身缺乏有规模的市场和购买力。目前,在吸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FDI方面,只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有能力同中国进行竞争。

很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FDI方面并非零和博弈。首先,资源导向性FDI尤其是石油冶炼和天然气开采导向型的FDI不会进入到中国。其次,大部分进入到中国的FDI是市场导向型的(占大约75%),其余的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FDI。即便是在出口导向型FDI里面,中国也不大可能侵占流入东南亚国家的这种类型的FDI。恰恰相反,对中国FDI的增加有可能鼓励更多的FDI流入到这些国家。

对于那些要求更高水平技能或资本更密集的流程,跨国公司可以将相应的工厂配置在拥有相应竞争优势的国家。这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正好也可以融入一体化的亚洲生产体系。亚洲的这种国际劳动分工使区域内产生了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过渡阶段,亚洲很多发达经济体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快的退出,而在精密中间零部件和制造品的区域内贸易方面出现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起到了一个出口平台的作用,而其他东南亚国家则在更精密的生产流程上出现专业化。生产流程的跨国重组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并且产生了更多的区域内贸易和FDI。在过去的10年里,出口到中国的区域内贸易量同中国出口到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贸易量之间相关系数达到了0.8。在分析中国吸引FDI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上,有学者在1984~2002年之间使用了14国的数据。但是没有证据说明中国成功吸引FDI是建立在区域内其他国家受损基础之上的。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竞争优势比较

1.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上的竞争

自从中国崛起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贸易国,东南亚国家就一直担心中国对这些国家有可能造成严重威胁。首先,中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在制造业上与东南亚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尤其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在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例如半导体和其他技术产品上也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其次,从2005年1月开始,根据WTO 准则,美国和欧盟都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其他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因此,中国将在这两个市场上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竞争对手,因为纺织品和服装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外有学者①认为中国对第三市场的出口对其他亚洲国家有挤出效应。不过,应当区分消费品和资本品。对于主要由不发达亚洲国家生产的消费品来说,这种挤出效应更明显。而资本品的挤出效应则轻多了。因此,中国出口的增长与其高收入亚洲邻国的出口呈正相关,而与地区内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呈负相关。 也有学者②在不同技术水平上分析了中国出口的竞争效应。对于东盟4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来说,他们都由于中国在低端技术产品上的扩张而受到影响。竞争效应并非指失去市场份额,而是在第三方市场所获得的收益会有所减少。这对技术上并不是非常先进的东盟4国来说构成了主要的威胁。在中端技术产品上,中国带来的威胁在加大。在另一些产品上,例如汽车、机械和电子产品上,中国对所有的亚洲国家形成竞争和挑战只是个时间问题。不过,在高端技术产品上,中国同其亚洲邻居的“互补性”更强。根据相关学者③的研究,在1979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有一个联动效应。这意味着有些一般性因素,例如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增长,世界主要出口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波动,都对所有的亚洲出口产生影响。来自中国的竞争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造成这种联动的因素是亚洲内部很多产品的垂直一体化。这些证据表明,出现了一种“雁行模式”①,中国和东盟4国处于原来由新兴工业国占据的位置。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大体上同他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雁行模式”并没有由于中国的崛起而被打破。同样,亚洲内部不断增长的贸易量证明在亚洲有明显的劳动分工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所谓亚洲生产网络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来自日本和欧美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作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和加工的分支机构。这些合资公司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和组装。制成品再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这种“三角贸易”造成了三个结果。首先,中国与其东北亚邻居之间在双边贸易上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而与美国和欧盟之间产生巨大的贸易顺差。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同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在缩小。其次,日韩之间的贸易和欧美之间的贸易很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最后,中国实际上已经融入亚洲生产网络,并且正在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2.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配套上的竞争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说,投资的决策既要取决于政治的稳定也依赖一个有益的商业环境,其中一些关键因素,包括能够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到相关市场,经营和生产活动的相对成本以及获得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中国在很多方面都符合上面提到的标准,吸引了很多“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和“投入要素导向型”的FDI。中国能够吸引外资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因素: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市场导向);便宜而且熟练的劳动力(低成本,投入要素导向);固定汇率(低风险); 投资激励(低成本);优良的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导向)。

“西方”(包括日本)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的FDI投资,通常是为了进入东道国市场,这样可以规避其对中国出口所遇到的进口壁垒和许可证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韩国,则更多地考虑降低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早期FDI流入,主要来自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投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相对于在本国基地进行生产和出口,这些FDI把中国当作一个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其制造品的出口平台。因此,他们的生产基地多集中于沿海省份,例如广东、福建、上海和江苏。随着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流程的垂直碎片化,以及根据比较优势在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供应链的分割,已经取代集聚经济效应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主要考虑因素。这样,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FDI,通过将中国并入其垂直供应链而充分挖掘了这些比较优势。结果,那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流程和组装流程,从他们本国或东南亚转移到中国的沿海省份。这种类型的进入,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加快了速度。东南亚并不缺少廉价劳动力,例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缅甸。他们无法吸引这种类型的FDI的事实表明,跨国公司也非常看重廉价劳动力以外的因素。有人认为文化上的亲缘性,台湾、香港地区的商人以及新加坡的华裔商人与中国大陆商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他们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③,华裔商人的公司以及他们独特的位于其商业网络中心的社会资本,定义了中国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不断深化的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的趋势。广东和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与海外华裔商业社团之间的FDI和贸易形成了香港、台湾和大陆主要的一种协同效应。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在“大中华区”内扮演着相辅相成的角色,并通过一系列私人的社会经济联系超越了政治上的边界。

三、结 论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看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既是一个竞争对手也是一个朋友。竞争在于中国的劳动力便宜素质又高,还很充裕。在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中国也与东南亚国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如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虽然并不缺乏廉价劳动力,但是在劳动力质量和投资环境方面都无法与中国进行竞争。不过,另一方面,中国也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其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收益。首先,东南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正是中国所需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扮演了与中国经济增长互补的角色。在制造业领域,东南亚已经成为亚洲生产网络的一部分,而中国在这个生产网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不断增长的所谓“三角贸易”中略见一斑。东南亚地区内的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普遍,并且已经表现出不断加强的迹象和不断深化的趋势。中国由于其巨大的经济规模,为那些市场搜寻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这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使其成为东南亚“雁行模式”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步入21世纪,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也积极对外投资。新加坡、泰国、老挝等国都从这些投资中或多或少地获益。总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包括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日本则进入所谓“失去的10年”。

有关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对于相关学者和文献的梳理大致上可以得到两个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将中国看作是一个竞争对手,尤其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相关领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崛起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机会,使其可以利用地理和文化上的亲近,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总体来看,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所扮演的角色,考虑到中国为周边国家提供的投资机会,考虑到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及中国本身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等方面,中国的崛起将使东南亚国家收益。这些都使中国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不过,东南亚国家也在未来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最迫切的任务是避免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低端技术领域陷入直接竞争。从长远来看,东南亚国家也需要考虑如何在技术研发上取得领先的同时,与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1] 海峡时报[N] .2002-09-21.

[2] Chantasasawat, Busakorn, K.C. Fung, Hitomi Iizaka and Alan Siu Nov 2004.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East Asia. [J] 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CID) Working Paper #233.

[3] Eichengreen, B. and Hui Tong 2005. ‘Is Chinas FDI Coming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Countries?. [J]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11335. Available from: http://www.nber.org/papers/w11335.

[4] Fenna Egberink with Frans-Paul van der Putten, “ASEAN, Chinas Rise and Geopolitical Stability in Asia”, [J], The Hagu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 Paper No.2.

[5] Fung, K. C., Hitomi Iizaka and Alan Siu Jan-Feb. 2005. ‘The Giant Sucking Sound: Is China Diverting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J] tdctrade.com.

[6] Gao, Ting Aug. 2001. ‘Ethnic Chinese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Inward FDI in China. [J]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vailable at: http://citeseer.ist.psu.edu/gao00ethnic.html.

Abstract:How to view Chinas rise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for countries around. What does Chinas rise imply for the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political system? Does it stabilize a prosperous region, foster the local integration, or introduce more uncertaintie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listed above,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oncerns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The answer is critic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pening economy.

Keywords: Chinas rise, viewpoints, game rules, inclusiv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5-04-13 责任编辑: 垠 喜)

猜你喜欢
中国崛起游戏规则观点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42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GAME OF DRONES
汉语世界(2020年6期)2020-12-06 04:06:24
游戏规则
观点
游戏规则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周边是中国崛起的战略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