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

2015-05-30 10:48:04陈基纯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珠三角区域经济

陈基纯

摘 要 专业是连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桥梁与纽带。目前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平衡状况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亟待提高。建议通过建立省-市-校三级专业调控预警机制、依据区域产业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坚持区域差异互补原则等措施,增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吻合度;珠三角;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5-0008-06

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与纽带[1],是人才类型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的“晴雨表”。产业结构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着就业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和特点[2]。目前,广东省正在积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责任,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根据珠三角社会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优化,关系到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一、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点

表1显示,从区域整体角度来看,珠三角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加速发展阶段。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呈现出“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区域内部差异来看,珠三角9个城市由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不同,其产业结构水平也呈现出较大差异,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惠州6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着“二、三、一”的中级发展态势,而广州、深圳、东莞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已明显呈现出“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

(二)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决定着劳动人口结构与区域社会的契合度。目前,经济学中把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衡量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核心指标[3]。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显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具体计算公式是:结构偏离度系数=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比值/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比值-1。显然,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越协调,经济活动效益较高。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经济活动的效益最高[4]。偏离度大于零时为正偏离,即产业比重大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仍具备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现有就业人口仍然不能满足该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为负偏离,即产业比重小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就业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存在着大量隐形失业的情况。

根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珠三角地区及内部9个城市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具体见表2。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比较来看,珠三角第二产业最均衡、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均衡状况很差,这说明珠三角第二产业结构域就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在逐渐好转,而第一、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平衡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珠三角内部9个城市横向比较来看,各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珠海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平均值最小,只有0.24,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比较均衡;广州、佛山、惠州、中山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平均值相对较小,在0.5以内;而肇庆、东莞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平均值相对较大,分别为0.78和0.75,其中第三产业的均衡性最差,说明这两个城市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弱,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较大,部分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去。深圳比较特殊,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平均值最大,达到了1.39,其中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不高,只有0.08,而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达到了4.0,说明其第一产业就业吸纳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迁入到第一产业的压力。

二、珠三角地区高职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分析

(一)珠三角整体维度分析

从珠三角区域整体维度分析,截至2013年底,珠三角地区拥有高职院校67所,占广东省高职院校总数的85.9%,其中广州44所,佛山5所,深圳、珠海、东莞各3所,中山、江门、惠州各2所。除了公安大类没有涉及外,共开设18个专业大类,60个二级专业类,356个专业,2055个专业点,珠三角地区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94.7%,76.9%,66.9%,具体见表3。

(二)珠三角内部区域差异维度分析

从珠三角内部9个城市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先天条件差异,珠三角内部各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及其专业结构也存在某种不平衡。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双核,在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分别名列广东前两位,虽然二者在经济规模上旗鼓相当,但由于广州文化教育积淀深厚,使得广州高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覆盖率均明显优于深圳,这可以从高职院校数、专业大类数、专业数和专业点数这四项指标清楚反映出来,具体见表3。广州分别为44所、18类、304个、1362个,而深圳分别为3所、17类、111个、137个,其专业大类、专业数、专业点的覆盖率广州为94%、57%、66%,深圳为89%、20%、6%,差距十分明显。佛山经济实力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位居珠三角第三位,其高职院校数、专业大类数、专业数、专业点数仅次于深圳。珠海、肇庆、东莞这三个城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居于佛山之后,三个城市均拥有3所高职院校,其专业大类、专业数、专业点覆盖率相对较窄,平均分别为59.65%、12.03%、4.14%。江门和惠州这两个城市均只有2所高职院校,专业大类数、专业数、专业点数均居于珠三角最后两位,尤其是惠州的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专业数、专业点覆盖率分别只有47%、5%、1%。

三、珠三角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专业结构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决定着劳动人口结构与区域社会的吻合度[5]。本文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就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具体就用专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的差值来计算,偏离度绝对值的大小可以表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吻合状态的强弱,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二者吻合度越弱;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二者吻合度越强。

(一)珠三角整体维度分析

珠三角从整体区域来看,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点与其对应的第一产业比重吻合度较好,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适应性不是特别理想,第二产业结构性短缺和第三产业结构性过剩比较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还亟待提高。截至2013年底,见图1、表4,珠三角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专业点设置比例为0.97%,土建、制造、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等第二产业专业点设置比例为28.42%,财经、艺术设计、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和公共事业等第三产业专业点设置比例为70.61%,与珠三角第一、二、三产业比重2.10∶46.20∶51.70相比,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严重短缺,相差超过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甚至超过了18个百分点。这一偏差在各专业大类的数量分布上可以体现出来,珠三角高职院校专业点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除了制造大类属于第二产业专业点外,其他财经、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4个专业大类均为第三产业专业点,而且该4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占到专业总布点数的56.98%,尤其是财经专业大类,其专业布点数占到专业总布点数的21.26%。制造业虽然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但珠三角高职教育与制造业相关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覆盖面偏窄。而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要重点支持发展的生物保健业、新材料能源业,其相关专业布点非常有限。

(二)珠三角内部区域差异维度分析

从珠三角内部9个城市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表现来看,各城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较大差异,具体各城市三大产业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见表5。

从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来看,第一产业专业吻合度9个城市大多表现较好,而第二、三产业专业吻合度普遍相对较弱。具体来看,9个城市除肇庆外,其他8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均不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不超过3,而江门、惠州略高一些,分别为7.90、5.30。在9个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为正值,属于正偏离,即这四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略超出了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而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5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负值,为负偏离,即这5个城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低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因此这些城市要提升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适应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目前珠三角地区仅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个城市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农林牧渔相关专业。从第二产业专业吻合度来看,除了广州(2.23)和深圳(9.16)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相对较小外,其他7个城市均较大,接近20个百分点 ,肇庆甚至高达45.5个百分点;而且9个城市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负值,为负偏离,即这些城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明显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说明这些城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城市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像中山、东莞、佛山这样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对制造业相关技能型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需求力度较大,而现有高职院校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严重短缺,对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相对于第一、二产业,9个城市第三产业的专业吻合度相对最差,9个城市中除了广州(0.87)和深圳(7.46)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相对较小外,其他7个城市均较大,平均接近40个百分点 ,中山、江门甚至超出66个百分点,而且9个城市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均为正,为正偏离,即这些城市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说明各高职院校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这跟大部分城市暂时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是极不吻合的。

从9个城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来看,由于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先天条件存在着一定差异,导致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及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珠三角9个城市中,广州市三大产业专业吻合度最好,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平均只有1.57个百分点,且专业设置结构与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也是比较吻合的,这与广州市高职教育起步早、基础好、高职教育布局优化密切相关。深圳三大产业专业吻合度仅次于广州,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平均只有6.11个百分点,且专业设置结构与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也是基本吻合的,这说明深圳在高职教育发展方面,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速度较快、专业布局较为合理。东莞、佛山2个城市三大产业的专业吻合度介于中间状态,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平均超过10个百分点,东莞为11.99,佛山为17.71,而且两个城市均呈现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相对不足、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相对过剩的状态。佛山和东莞制造业均为其支柱产业,但当地高职教育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明显不能满足二者制造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大类专业设置覆盖率均居于财经大类、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大类之后,分别只有11.88%和15.69%。珠海和惠州两个城市三大产业的专业吻合度相对较弱,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平均超出20个百分点,珠海为22.46,惠州为26.78,而且两个城市均呈现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明显不足,第三产业明显过剩的状态,第三产业专业适应性明显弱于第二产业。中山、江门、肇庆3个城市三大产业的专业吻合度相对最差,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平均超出30个百分点,分别为30.73、31.25、30.64,而且两个城市均呈现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十分不足,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的状态,这一点从中山和江门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可以看出,二者分别高达66.89和66.26。

四、提升珠三角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建议

(一)建立省-市-校三级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经济规划以及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建立省、市、校三级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6]。第一,省级政府应该对珠三角整体区域的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依据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发展规划,设立珠三角整体区域及各城市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产业信息、专业设置信息和招生就业信息,建立专业预见产业发展、紧跟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各地区及高职院校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地设置专业。第二,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态势,积极与行业协会做好地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质量的预测,尤其是要突显地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信息发布,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第三,高职院校要立足学校现有资源基础和专业结构现状,广泛吸收行业企业专家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掌握行业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以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依托,集中资源重点打造本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升级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国务院出台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促进珠三角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而当前珠三角正处于产业升级转移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因此,在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下,积极构建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的专业调整机制,使珠三角地区整体专业结构积极适应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体系动态变化的要求。当然,由于珠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基础具有较大差距,使得各城市产业结构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比如,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这几个城市第二产业非常发达,其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的发展态势,但其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严重过剩,因此应该着重加大这些城市二产专业尤其是制造大类专业的比重,适度减少三产专业比例。而东莞近几年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其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向“三、二、一”稳步上升,但其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二产专业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其制造业对制造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应适度加大二产专业设置比例,稍微减少三产专业比重。

(三)坚持区域差异互补原则,打造地方特色专业

珠三角9个城市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城市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也具有明显差异,而地方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各城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差异互补原则,加强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不必做到“大而全”,而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7]。特色专业建设既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适应性,也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已有学科优势、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等),重点打造一批办学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人才需求紧缺的特色专业[8]。广州目前仍以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未来将重点培育重大装备、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金融、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因此,广州应继续坚持发展制造类、电子信息等专业大类,同时要重点培育生物技术、材料、能源、财政金融和文化类等二类专业。深圳目前以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未来将要重点发展海洋业和旅游会展业等新兴产业,因此深圳的高职院校在继续发展艺术设计传媒、财经、电子信息类等大类专业的前提下,还应重点培育石油与天然气类、海洋水上运输、旅游管理等二类专业。鉴于珠三角其他城市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分布情况,珠海应继续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制造类、能源、生化与药品等大类专业;佛山应坚持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纺织服装类等二类专业;中山应继续重点建设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技术等二类专业;江门应继续重点建设轻纺、食品、机械设计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类等二类专业;肇庆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机械设计制造、生物技术、食品类等二类专业;惠州应重点建设能源类、电子信息、机械设计制造、汽车类等二类专业;东莞是珠三角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围绕电子信息、家具、造纸、食品、化工制品、电器机械、玩具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机械设计制造类、食品类等二类专业。

参考文献

[1][8]倪永宏,王武林,范丛山.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苏中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4-15.

[2][5]王晓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透视——以在杭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7-109.

[3]胡小爱.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74.

[4]崔莎莎.广东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基于就业结构的视角[D].广东:广东商学院,2012.

[6]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19-22.

[7]周鸣阳.产业调整视域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珠三角区域经济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58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10:00:28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54:52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4:21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10:41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