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財富!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它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千百年来,中国古代音乐犹如一位心灵的使者,能够在不同文化间架起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它如溪水般从人们的心头涓涓流出,带着思维的灵性自如伸展,最终形成饱含心声的音韵律动,它像优美的线条,行于听者的耳际,引发人们的无限美感与遐想。以下介绍一下陈刚老师的作品,陈刚老师创作流传于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小提琴曲,包括: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打虎上山等。他是“红色小提琴”的首演者,他的曲风也有一种传统怀旧的气氛,让人忍不住地去想念那属于七八十年代的质朴。陈刚说希望新时代的“红色”精神能够继续发扬,在陈刚身上,体会到最多的就是一个老艺术家心底的沉稳,他应该一直有“红色”情怀的。
一、打虎上山(又名<迎来春色换人间>)
“<打虎上山>是陈钢和谭抒真、张振山共同根据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音乐改编而成的小提琴独奏曲。曲中有人有景,情景交融。在钢琴“无穷动”伴奏的情景下,小提琴用戏曲所特有的乐曲“紧打慢唱”手法,奏出了主人公那一派英雄气概和澎湃的豪情。一把小提琴在钢琴的对应下,此时赛过千军万马。它以巨大的震撼力,迫使你全神贯注地倾听,感受其所包含的力的凝聚和进发。”
戏曲音乐要转化为小提琴音乐是有难度的,因为戏曲的唱腔与歌曲不一样,歌曲至少是完整的。可戏曲是唱腔一段,过门一段,音乐不能一以贯之。而且,戏曲里最重要的“精、气、神”,特别是它的“劲头”和“弹簧节奏”,更是小提琴难以再现的表现京剧的“精、气、神”时特别重要的就是在节奏上的“劲头”和“尺寸”。为什么京剧里的打鼓那么重要呢?因为它就是指挥,就是“总调度”、
开始的小提琴独奏相当于主人公的”亮相”,而钢琴伴奏中连续上行后反复的十六分间符就像是“锣鼓经”中的“急急风”。在原来的唱腔中有一段表现骑马场面的过门,如放在独奏曲中的话会显得唐突与多余,于是我就将它“砍”了。后面一段二黄唱腔很美,我在将它紧缩之后把过门也“砍”了,直接连接后面的散板,也就是后来加的那段唱腔——《迎来春色换人间》。所以,在改编戏曲时我们尽量将唱的部分连贯化,把过门“砍”掉。要强调音乐本体的精髓,以及离开唱词后旋律声调本身的抒情美。
快板在京剧中的节奏特点是“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音,小提琴如果“照样画葫芦”的话会显得很“傻”。所以,我们在这里将小提琴部分全都处理成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无穷动”,这样演奏起来就显得一气呵成,特别有劲。
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流传最广、演奏最多的小提琴独奏曲。一开始,远远传来的鹰笛声,就将人们带进美丽的草原。接着,自由舒展的歌唱和热情欢悦的舞蹈相间出现,颇像那“长焦拉近”的镜头,将一幅幅画面放送你的眼帘。“阳光”是生命中的一道光,它揭示了生命的“无穷动”和它的制高点——人性、亲情,而这一点正好在陈凯歌近年来拍摄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得到了现实的印证。陈凯歌当时以“非它莫属”的诚意,将这首唯一的中国乐曲用进了影片,是有其暗示指向的——小春在考试时演奏了“阳光”,而在他之后经历并战胜了物欲横流、自私贪婪和现实的引诱后,选择了一条“阳光大道”——和他的养父一起!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对人性的选择!(水晶与力美的交响)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属于七十年代后期的作品,根据吐尔逊所作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与刘富荣改编的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等素材改编。当时写完后几乎不敢面世。一是因为怕人说“洋”,在当时提倡“革命化”和“群从化”的社会氛围下,很可能被人说成是“崇阳媚外”和“洋腔洋调”。二是怕人说“难拉”。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中,我几乎没看到过有七拍子、五拍子的作品;而演奏者对此也不习惯,很容易将它们拉成附点音符。况且,我在钢琴伴奏中还用了爵士节奏,这在当时也很可能被诟病。可是,我自已却很喜欢这种带增二度的调式和富于动感的不规则节奏。当然,这是与当时的心境有关的。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感情浓烈、笔触奔放的乐曲。全曲“散一慢一散一快一急”的速度布局和不同调性、音区的交替变换,吸取了“狂想曲”的结构原则和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Ravel)在《茨冈》中的某此些创作手法。特别是在第二部分,七拍、五拍、四拍、三拍、二拍等各种节拍交替出现。时而用响亮结实的顿弓,时而出现快速敏捷的跳弓,时而出现相隔十六度的大跳弓,时而又出现铿锵有力的切分节奏的双音。加上泛音和生动的装饰音以及打指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一派热烈奔放的情绪,特别是乐曲的最后部分,当提琴飞速演奏“无穷动”式由主题变化成的十六分间符型时,将全曲的情绪发展到了顶点,描绘出一幅旋转飞舞的狂欢场面。在这段音乐的钢琴伴奏中,还大胆地吸取了爵士音乐的切分节奏,烘托和加强了热烈气氛。(赵家圭《在创造中国气派的小提琴曲的道路上》)
三、苗岭的早晨
“力蕴于内,美溢于外。美,是陈钢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那两首著名的经典名曲:《苗岭的早晨》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在那里,陈钢或用浓墨重彩,或用淡描轻勾,为我们绘出两幅绝妙的音乐风景画。用这些”音画“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抒情美、异域美和色彩美,纵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水晶《力与美的交响》)
《苗岭的早晨》的首演者是唐韵。那年她正好要参加全国小提琴比赛,需要有一个中国曲目,就特意邀请我来写。我在蕴酿题材时突然想起了俞逊发根据白诚仁的《苗岭的早晨》改编的口笛独奏曲。它小巧而精致,很有特点,也很形象化。但音域非常窄,只有八度。可重要的是,我透过了它在口笛曲上所呈现出来的“种子”和“元素”,窥见到了它在小提琴上展衍的潜能。
创作时,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写鸟鸣的那段经历。那时,我住在琴房里,隔壁邻居是教竹笛的应有勤老师。外国的小提琴曲中写得最多的鸟鸣是云雀的鸣叫,我特别想在这首曲子中多用一些中国的鸟鸣。于是,我敲开了应老师的门,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请他将《百鸟朝凤》、《百鸟吟》等中国笛曲中的各种鸟鸣都吹给我听听。他一面吹着一面介绍道,这是“喜鹊”、“燕子”、,那是“百灵鸟”、“咕咕鸟”………
当时,我就把唐韵叫过来,让她一面听一面在提琴上模仿。最后,我就写出了现在的《苗岭的早晨》中我自已的“鸟鸣”。唐韵会拉二胡,她把二胡上的一些滑指的演奏技巧运用到小提琴上,“鸟鸣”是用难以标记的微分音来演奏的,它不能拉得太“准”,太“准”了就不像鸟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