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慧英
[摘要]1860年后,俄国远东地区出现大量亚洲移民,其中包括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日本人数量较少,主要进行捕鱼作业。中国人和朝鲜人则遍布俄国远东各个经济领域。虽然俄国政府对外来移民的政策几经调整,但在远东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人和朝鲜人在俄国各经济领域仍然得到广泛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不仅为俄国远东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远东地区经济发展,边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俄国;远东;经济发展;中国人;朝鲜人
[中图分类号]K5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5-0104-06
Abstract: After the year of 1860, a large number of Asian immigrants throng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ncluding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A small number of them are Jananese, who fish by trade. Chinese and Korean are all over the various economic sectors in the Far East of Russia. Although several adjustments have been done in the Russian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on immigration, terrible shortage of laborforce in the Far East, China and the Korean actively engage in the Russian sectors of the economy.The Chinese and Koreans not only provide cheap labor for the Russian Far Eas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ar East and the stability in the border region.
Key words:Russia; Far E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Korean
[收稿日期]2015-06-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亚视阈下俄、苏对朝鲜移民政策研究(1860-1937)”(13CSS025)、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中、日、朝移民在俄国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比较研究(1860—1917年) ”(12C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在俄远东的活动及影响(1860-1917)”(14YJC770023)
1860年,确立了在远东的统治后,俄国面临最主要问题是,开发远东的劳动力缺乏。在本国移民收效甚微的背景下,俄国政府开始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吸引外来移民,此后亚洲移民渐渐出现在俄国远东地区,其中以中国人和朝鲜人最为典型。虽然出于政治考虑,俄国政府经常对大量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问题提出质疑,甚至主张采取限制、排斥政策,但从经济角度衡量,沙俄政府从未否认中国人和朝鲜人作为廉价劳动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俄国远东地区中国人和朝鲜人的类型
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土地划入俄国版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出现在俄国远东地区。迁移至俄国远东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可分以下几类:
其一,原生活于此的“土著华人”,中俄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被迫并入俄国管辖范围,一夜之间变为“黄种人移民”。这些人的数量尚难确定,但俄国学者拉林在所著《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提到:“1860年,乌苏里边区的中国人约2 000—3 000人。”[1](p.14)
其二,季节性移民。不平等条约确立了中俄两国漫长的边界线,两国陆路往来相对通畅,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大量流民,每年都进入俄国远东地区,以伐木、农垦、挖参和渔猎等生产活动,维持生计。《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将滨海省南部推至朝鲜边境,朝鲜人迁移俄国由此拥有了地缘上的便利条件。最初,中国人和朝鲜人往往春来冬归,穿梭于边境之间,成为典型的季节性移民。
其三,经济性移民。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朝两国民众面临相同境遇,一方面两国人民均遭受本国封建政府重重盘剥,赋税沉重;另一方面,各种自然灾害频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黄河、淮河等流域水灾、旱灾和虫灾交替发生,山西、直隶和山东等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2](pp.123-125) 。19世纪下半叶,朝鲜境内自然灾害亦不断发生,并以朝鲜北部为最[3](p.91) 。1960—1870年10年间,洪涝、霜冻、大旱和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接二连三“光顾”朝鲜,造成大面积饥荒,生灵涂炭,饥民丛生。在各种自然灾害打击下,中朝两国民众国内难以继续生存,为谋求生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向国外迁移,寻找安身立命之处。此时,俄国吸引劳动力开发远东的政策,则为中朝两国民众迁入创造了条件。
其四,政治性移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战乱频发,从中日甲午战争至八联军入侵中国,再到1904—1905年日俄战争,都给中朝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这些政治因素均推动了中国人和朝鲜人的移民潮。政治性移民以朝鲜移民为突出。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已在事实上占领了朝鲜。此后,日本一步一步将朝鲜沦为殖民地。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不仅朝鲜农民,而且其他许多爱国志士也逃亡俄国远东地区。滨海省集结了大量朝鲜民族运动者,如柳仁镐、安重根、洪范道等人,他们不仅以滨海省作为民族运动的集结地,创办民族刊物、宣传民族解放思想,还在此建立了游击队——朝鲜“义兵队”。俄国远东的政治性移民成为反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综上,由于以上几种类型移民的出现,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穆尔沿岸辖区和滨海省中国人和朝鲜人数量快速增长。资料显示,1893年底,阿穆尔省、滨海省和后贝加尔省的居民总数为908 364人,其中外国人35 470人,朝鲜人5 500人,中国人28 868人,日本人734人,欧洲人468人[4](pp.5-6) 。
二、中国人和朝鲜人在俄国远东的经济活动
19世纪下半叶,俄国为有效控制远东,开始进行大规模开发。由于国内移民效果不佳,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5月12日,颁布了《俄国人与外国人向东西伯利亚的阿穆尔省和滨海省移民条例》,加大吸引外来移民的力度。此后,大量中国人和朝鲜人出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南乌苏里边区等地。 1910年,阿穆尔沿岸辖区的中国人已达到83 393人,朝鲜人41 185人[5](p.218)。这些人遍布远东各行各业,成为开发远东的另一支生力军。
(一)农副业
农副业生产是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远东地区主要生产活动之一。远东地区特别是乌苏里地区气候湿润,土地多为黏土,从欧洲部分迁居远东的俄国农民,非常不适应这种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的粮食不仅产量低,而且容易发霉变质。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远东采用并推行垅播种法,大大提高了农业耕种的效率。从事农业种植的主力军是朝鲜人,远东朝鲜农耕者占总数的80%,他们不仅最早把水稻的种植技术带到了俄国远东地区,还尝试种植小米、玉米、豆类、小麦、燕麦等作物,均取得较好的收成。下表为朝鲜居民在1914—1917年的作物种植情况。
除了耕种粮食作物,朝鲜人还种植蔬菜。19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 415俄亩。朝鲜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科、尼古里斯克-乌苏里斯克等地,创建了专门的朝鲜蔬菜市场。据缅尔库罗夫的统计,“1905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尼古里斯克-乌苏里斯克完全依赖这些运来的蔬菜,而在哈巴,这些运来的蔬菜占所有蔬菜总量的70%。”[6](p14) 1907年,远东地区乌第县长官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里,自己和当地的蔬菜供应多亏朝鲜人,他们获得大丰收,以至于多到无处可放。”[7](p18)此外,朝鲜人在远东地区还从事捕鱼和养蚕等经济活动。
在俄国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亦有较多中国人。由于远东气候寒冷,酒的市场需求量大,中国人会将一大部分生产的粮食用来酿酒,他们成为当地最早的烧酒供货商。可以说,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远东进行农副业生产,不仅解决了远东地区粮食供应匮乏的问题,还为边区的边防哨卡提供了食品保障,维护了边防安全,同时他们也把农耕技术带到了俄国,并传授给了当地俄国居民。
(二)工业
19世纪末,俄国金矿企业开始大量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此前,俄国的金矿企业中大多是本国的流放犯和苦役,但其劳动效率十分低下。金矿主更倾向雇佣廉价的中国人和朝鲜人。
1893年5月,采矿工程师奥拉斯发现,中国人和朝鲜人占吉利金斯克金矿工人总数的一半。1900年,阿穆尔省和滨海省金矿总数为229个,中国和朝鲜劳动力开采了其中161个;黄金总产量为661普特,朝鲜人和中国人开采的黄金多达306普特[8](pp.366-367) ,占所开采黄金总量50%左右。1913年,矿区工人总数为32 822人,其中中国人22 020人,朝鲜人4 088人,俄国人6 678人[9](p.34) 。由此可知,以中国人和朝鲜人为主的亚洲移民,已成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金矿的主要劳动力。
1908年以前,在俄国金矿,朝鲜人与中国人劳动力形成了竞争之势,但随着阿穆尔沿岸辖区总督翁特尔别格排挤朝鲜人政策的实施,俄国金矿的朝鲜工人数量锐减,中国人成为金矿的主要劳动力,为俄国采金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价值,采金业的发展亦构成了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也开始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无论是哨卡之间的公路修建,还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军港的建设都是如此。特别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期间,为确保工程进度,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沙俄当局大量吸收中国人和朝鲜人参加筑路,大大缩短了西伯利亚的建筑工期。中国人和朝鲜人认真勤劳,遵守纪律,工资低廉且工作效率高,这些可在阿穆尔沿岸辖区总督高尔夫的报告中得到印证:“我们这里的朝鲜移民,不仅和俄国居民履行一样的地方义务,甚至范围更大。朝鲜移民无报酬地建设新公路,从诺夫金耶夫斯基山区到拉兹多里诺耶镇、从山下村到施科多沃村,筑路里程超过300俄里。总之,我要大加赞赏朝鲜人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永远认真的态度。”[10](p.14)
(三)商业
中国人在俄国远东的商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资料显示:“1910 年,在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的商业企业中,有俄国商贩5 958名,中国商贩 3 393 名(占俄国人的 56.9% );俄国企业主 1013 人,中国业主 874 人(占俄国人的 86.2%);在商业领域工作的俄国人 6 971 名,中国人 4 267 名(占俄国人的 61.2% )。”[11](p.356)在远东中国的商贩主要从事商品零售业,人员成本低、薄利多销,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关于中国移民,曾担任阿穆尔沿岸辖区总督的杜霍夫斯基指出:“当然,不能否认,同中国劳动者和商人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工作的时候,中国人不如俄国快捷,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往往会超过俄国人。中国劳动力的价格比俄国劳动力的价格要便宜30%。此外,中国人的节假日要比俄国人少。”[4](p.24)杜霍夫斯基评价中国商人聪明、狡猾、有凝聚力,这些是中国人能在商业上取得较大成功的保障。面对一些人提出中国劳工和商人具有危险性的观点时,杜霍夫斯基写道:“不要驱逐,而是要吸引中国劳动力来边区……同样地,现在要消除中国商人,会引起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国家的商人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4](p.24)
除此之外,在通讯、运输武器、盐业、伐木、港口、狩猎等各个经济领域,中国人和朝鲜人都有广泛参与。
三、俄国政府对中国人和朝鲜人政策的嬗变
俄国政府对待中国人和朝鲜人的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中轴,几经调整。沙俄政府对待远东外来移民定居的政策,经历了一个鼓励——限制——相对宽松——严格限制——再放松的嬗变过程。
中国人和朝鲜人移民俄国远东初期,俄国政府将他们视为开发远东的劳动力,管理相对宽松,甚至鼓励和支持。中央政府为吸收外国人,1861年4月,俄国政府颁布《俄国人与外国人向东西伯利亚的阿穆尔省和滨海省移民条例》。该条例允许国外移民在阿穆尔省、滨海省居住和购买土地,并享有俄国国民待遇。地方政府亦积极响应,不仅为新来的移民提供经济援助,还采取措施保障其安全。
中国人和朝鲜人迁居俄国境内数量的不断增多,俄国政府对边境地区安全的忧虑亦随之而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中国人和朝鲜人入境。首先,加强对远东地区的行政管理。为了便于对边区的管理,1884年6月,阿穆尔沿岸辖区从东西伯利亚总督辖区,辟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阿穆尔沿岸总督辖区。该辖区主要包括滨海省、阿穆尔省和外贝加尔省(外贝加尔省于1906年重新划归伊尔库茨克总督辖区管辖)等地。其次,对远东中国人和朝鲜人进行身份界定和划分。1884年,俄国政府将中国人分成两类:一类是1860年前,生活在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中国人,可得到无时间限制的居住证,只需缴纳印花税;另一类是1860年以后,出现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每年花5卢布办理一个特殊证件,并且要缴纳30戈比的护照签证费,居住期限为一个月。签证期满后,另需缴纳1卢布20戈比,以延长居住权限。逾期者会被课以罚款,无证件者则遣返回国[12](pp.45-46) 。
俄国境内的朝鲜人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884年《俄朝修好通商条约》签订前,迁入俄国的朝鲜人,他们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可获得一定的权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宣誓加入俄国国籍。第二类是在1884年之后,迁移俄国的朝鲜人,他们在两年内可以继续耕种土地,但在两年内要承担除兵役以外,与第一类朝鲜人相同的租税义务。如果在两年内,这类人没有清理完自己的产业,土地将被没收,自动转为第三类朝鲜人。第三类即暂时生活在阿穆尔沿岸辖区的朝鲜人——到俄罗斯打工的朝鲜人。这些朝鲜人没有在俄国的居住权,无权安排自己的经济生活。此类朝鲜人要想居留俄国,只能获得暂时居住证[13](pp.2-4) 。
来到俄罗斯边区的朝鲜工人每年花5卢布办理一个特殊证件。从1885年起,朝鲜实行护照制度,“每个抵达俄国的朝鲜人必须持有本国护照。过境时,护照必须签证,签证费用为30戈比。”[14](p.241)持经过签证护照的朝鲜人,可在俄国不受限制地居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必须按规定领取有效期为一年的俄国居住证。领取居住证的收费标准为每个朝鲜人3卢布[14](p.241) 。这种居住证被称为“俄国证件”。
1893年,杜霍夫斯基走马上任,任期内,对外国劳动力实施了相对宽松的政策。杜霍夫斯基大体肯定了外国人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如果远东的俄国移民继续这样少的话会导致劳动力、技术、企业、资本的缺乏。因此,这种情况下外国人可以给我们提供劳动力、知识、资本,我们不能完全拒绝那些帮助。但有一个原则便是,俄国是属于俄国人的,外国人必须在受到严厉监控。”[4](p.7)同时,他主张区别对待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他认为,朝鲜人比较擅长农耕,可在俄国人不适应的地区耕种,并获得丰收,还可向俄国人传授农耕技术,所以,对待朝鲜人的政策相对宽松。日本人敏捷、认真 、守纪律、忠诚,可在筑路或者其他部门保留日本人,让他们与中国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中国人被认为是危险的,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予以限制。然而,随着金矿外国人数量的增多,以及频频发生的黄金失窃事件,令杜霍夫斯基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外国劳动力。他认为:“可以根据特殊情况,雇佣中国人和朝鲜人大约在劳动力总数的1/4或1/3,尽量不要超过1/2。”[8](p.359)
1906年,阿穆尔沿岸总督辖区新一任长官翁特尔别格上任。翁特尔别格任职期间(1906—1910年),始终贯彻严厉排挤中国人和朝鲜人的政策。在1910年哈巴罗夫斯克大会上,翁特尔别格表示:“我不敌视朝鲜人,但我不能与我的前任相苟同,即此前将朝鲜人安置在空旷的边区……边区应该安置俄国人,耕地应该给俄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更不是朝鲜人。事实上,这个过程大概要100年,但至少我们不是没有希望,以至于土地被黄种人所侵吞。” [11](p.137)为此,翁特尔别格在写给滨海省总督的密信中,提出以下要求:(一)禁止将国有土地出租给外籍居民;(二)禁止国有部门使用外国工人;(三)将所有国有土地,更换租让和租赁的国有土地上的朝鲜人。为执行这一决定,翁特尔别格在滨海省和阿穆尔省特别增加了19名警官、8名翻译官、101名骑警[15](pp.7-8) 。
俄国中央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1909年,大臣会议和国家杜马批准了《关于在阿穆尔沿岸辖区和伊尔库茨克总督辖区外贝加尔省确立限制外国人的法令》。1910年6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该法令。该法令规定:(一)禁止外籍人员在国有土地上定居或者租赁土地;(二)禁止外籍人员承包国家工程;(三)禁止外籍人员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中任职[16](p.2)。
1911年,继任阿穆尔沿岸总督辖区的长官果达基继续推行排挤黄种人政策。他曾预言:“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阻止,可见一股黄色浪潮将逐渐扩散,直到达到更大的范围。”[17](p.46)他认为,在俄国的各个领域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而是更多地依靠本国民众。然而,从一战开始,关于限制朝鲜人和中国移民问题就逐渐搁置,俄国远东、西伯利亚、乌拉尔的工厂主开始热衷于使用廉价劳动力,让自己企业的员工进入军队。为加速开采黄金以满足战争需求,俄国暂时抛开种族偏见,政府决定暂时取消采取限制使用黄色人种劳动力的措施。1916年3月15日,俄国大臣会议主要针对境内的朝鲜人和中国人出台了包括十项条款的规章。此项规章虽然对中国人和朝鲜人工作的区域进行了划定,但此后,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的领域和区域均在不断扩大。
四、中国人和朝鲜人在俄国远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从国家安全和政治角度,俄国政府对中国人和朝鲜人的政策几经调整,甚至一度采取限制和排挤政策,但却从未否定中国人和朝鲜人在俄国远东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发展农业经济,维护地区稳定
俄国阿穆尔沿岸地区气候与欧洲部分存在很大差异,这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地表存有大量积水。因此,初期迁居于此的俄国居民无法按原有的耕种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导致整个边区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甚至有的军事哨卡因此被撤销,极大影响了俄国远东地区的安全防御。而中国、朝鲜因与俄国远东地区地域相邻,两国农民采用的垅播法更适应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因此,中国人和朝鲜人在远东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不仅保障了边区的粮食供应,还降低了粮食的价格,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维护了地区稳定。前苏联学者阿诺索夫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朝鲜人评价道:“乌苏里边区的朝鲜居民从移民最开始,就成为发展边区经济的最重要因素。”[18](p.7)
(二) 为远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较早开拓远东的俄国哥萨克,进驻远东并建立军事哨卡。到1861年,在阿穆尔河交通线上,共建立了60个村落,人口总数为11 850人 [19](p.2) 。此后,为增加远东的劳动力,俄国政府曾大力鼓励欧洲部分的俄国人迁往远东,但收效甚微。1861—1881年间,迁至远东地区的俄国国内移居者共16 843人,平均每年802人,从1869年起,俄国国内移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861年5月12日,《俄国人与外国人向东西伯利亚的阿穆尔省和滨海省移民条例》颁布后,大量中国人和朝鲜人进入俄国远东地区,广泛服务于铁道、通讯、运输武器、采矿、盐业、伐木、港口建设等生产领域。1906—1910年间,仅滨海省国有企业工人中,平均每年为18 379名俄国工人(占19.3%)和76 975名外国工人(占80.7%)[11](pp.372-373)。其中,日本人的数量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在鱼汛期来远东,鱼汛结束后便回国。中国人和朝鲜人占绝大多数。朝鲜人虽充斥在远东的各行各业,但以农业生产为主,1908年以前,金矿的朝鲜劳动力与中国劳动力数量相当,但此后,因俄国政府推行禁止使用朝鲜工人政策,在金矿的朝鲜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1910年,在贵金属矿场工作的中国工人占同行业工人总数的82.3%,为20 022人,俄国工人的比例则为17.0%,人数为4 136人,朝鲜劳工0.7%,计150人[20](pp.70-81) 。中国人在远东所涉足的行业非常广泛,在农业、伐木业、矿业、工商业等各行各业都可看到中国人的身影。1910年,阿穆尔省和滨海省的国有和私营企业中的工人总数超过10.5万人,其中华工占41%,总人数为42 535人 [21](p.6) 。
俄国各企业十分欣赏并乐于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主要因为中国人和朝鲜人勤劳、能吃苦、遵守规矩等,特别是工资比俄国工人工资低2倍,如果一个俄罗斯工人的日工资为1.25卢布,中国工人的日工资仅为10戈比 [8](p.357) ,而且没有节假日,每天可以工作11—13个小时,还经常加班,每个月休息日往往不超过1—2天。中国人和朝鲜人成为俄国远东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三)票证制度增加了远东的财政收入
20世纪初,俄国对中国人和朝鲜人加强了管理,采取了票证制度。即朝鲜人和中国人应该每年承担5卢布的证件税,如果办理签证需要缴纳30戈比的办理费用,有效期限仅为一个月,如果申请延期,还需继续交纳相应的费用。
1908 年 6 月 3 日,翁特尔别格亲自制定了《中国人与朝鲜人在阿穆尔总督辖区和后贝加尔州定居条例》。某些具体规定非常严苛: 禁止重病和不能自食其力者在此居留;中国人和朝鲜人必须在指定地点过境,必须持有俄国驻华领事、副领事签署的证件,方能领取定期居留证,领居留证的同时,必须交纳票税;11—15岁的未成年人收居留票款1.75卢布,印花税 75 戈比,共 2.50卢布;居留每年更换,逾期不更换,收取罚金5卢布;不遵守上述规定的中国人、朝鲜人驱逐出境;阿穆尔沿岸总督辖区内所有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接收违反上述规定的中国人、朝鲜人居留,未领取居留证的中国人、朝鲜人佃户、长期工或临时工、工匠和包工者均不得坐俄国火车,违反规定者每人课以10卢布罚金[23](pp.74-78)。俄国通过这种付费的护照制度聚敛了大量钱财。例如,1889—1894年,滨海省在签发护照和向中国人、朝鲜人出售证件过程中,共获得54 050卢布50戈比的收入,组织登记发放证件的花费为29 314卢布38戈比,政府纯收入24 736卢布12戈比[22](p.405)。
(四)加强和巩固了俄国对远东的有效统治
沙俄政府为了保证有效控制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有的大片土地,采取种种措施吸引移民迁往远东。首先是前文述及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法令。1882年1月,该法令有效期延长10年,期满后再次延长10年;其次,1881年下半年,前东西伯利亚总督阿努钦将军提出经海路,向南乌苏里地区迁移俄国欧洲部分农民的提案,该提案与此前移民方案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官费移民;二是专门针对俄国农民,将外来移民排斥在外。
1882年,俄国政府针对边区移民,颁布《关于向南乌苏里边区官费移民法令》,承诺除了向移居提供100俄亩农田、承担所有移民产生的费用、免交地租和赋税外,还会在一年半时间内,向这些移民免费提供粮食,提供牲畜、种子和牲畜用的干草;向每个移民平均分发1 300卢布。1887年5月12日,沙俄政府进一步扩大资助对象范围。根据此条例,1882年移民条例获准再延长6年有效期,并规定自费移民也可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该法令还规定,自费移民登陆符拉迪沃斯托克后,每个家庭还可得到约600卢布的现金,用以购买牲畜和安置家庭。
虽然俄国政府以优厚的待遇企图吸引本国移民,但欧俄的居民来到远东要穿越整个西伯利亚,由于沿途自然环境恶劣,资金不足等原因,迁移者往往为了谋生,在未到达预定地点前,便会在沿途定居下来。即便有些人千辛万苦来到远东,但这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仍有许多人生活无法维系,不得不逃回家乡。因此,尽管沙皇政府颁布一系列措施吸引欧俄居民移居远东,但收效甚微,远东地区劳动力极度匮乏,不仅道路和基础设施无人建设,连起码的粮食供给也无法保障,所有的地方机关和军事哨卡无法正常运转,地方当局最初曾试图使用下级士兵参加建设劳作,但却使边区安防力量受到削弱。因此,在国内移民无果而终的情况下,俄国政府对纷至沓来的中国人、朝鲜人采取了接纳和宽容政策,中国人、朝鲜人不仅增加了俄国远东的劳动力,更成为边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巩固了俄国对该地区的有效统治。
[参 考 文 献]
[1]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цы в России 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M].М.,2003.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潘晓伟.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准则的适应初探——以清政府参与俄、朝参与遣返越境朝鲜人交涉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2).
[4]Архив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АВПРИ).[Z]-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 487.-Д.1056.
[5]РГИА.Ф.1284.Оп.185.Д.23.[Z].
[6]Меркулов. С.Вопросы колонизации Приморского края[M].СПБ., 1911.
[7]Труды Амурской экспедиции вып[M].Х,1911.
[8]Отчет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у и техническому исследованию золотопромышле нности Амурско[M]- Приморсткого района.ТомⅡ.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чкасть1-я.Л.Л.Тобе, горн. инж.и Д.Иванов, агроном. С.- Перетбург, 1905.
[9]Нам С.Г.Российские корейцы 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1860-1925гг.)[M].Москва. 1998.
[10]Всеподданнейший отчет о состоянии Приамурского края за время с 1886г. по 1891 год.[Z]- АВПРИ.Фонд《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1896-1908》.Дело1089.
[11]Граве В.В.Китаций, корейцы и японцы в Приамурье. [M]Спб.,1912.
[12]АВП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ф.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 оп. 487.д.770.
[13]Песоцкий В. Д. Корейский вопрос в Приамурье[M]. Хабаровск, 1913.
[14][俄]翁特尔别格.滨海省1856—1898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Секретное письмо Приамур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губернатора военному губерна- тору Примор- ской области. Хабаровск, 29сентября1906г., №7953.[Z]- РГИАДВ. Фонд87, Опись4. Единица хранения593.
[16]АВПРИ.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487.Д.750.[Z].
[17]АВПРИ.Ф.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стол.Оп.487.Д.1056.[Z].
[18]Аносов С.Корейцы в Уссурийском крае.[M]-Хабаровск,1928.
[19][美]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0]Хропенок.С.Ф. Китайские и корейские отходники на золотых приисках русского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конец 19-начало 20 века)[M].Москва: Восток.
[21]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изучению рабочего вопроса в Приамурье. [M]Вып. 1. Введе- ние. При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 СПб, 1911.
[22]АВПРИ.Ф.Чиновник по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й части.Оп.579.Д.307.[Z].
[23]Унтербергер П. Ф.Приамурский край.1906-1910гг.[M] СПб., 1912.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张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