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蕊 郭莲
内容提要:从国际化动因理论出发,在对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及趋势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研究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总结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西部民营企业研发活动及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西部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161-04
一、引言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0%以上,产值占全国GDP的65%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民营企业纷纷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有较大影响。企业的研发活动是其生产知识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跨国研发联盟开始为大型跨国公司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每年的研发开支都以近10%的速度递增,能源与医药行业企业发展迅速,境外研发投资活动迅速增长,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及并购活动,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信息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境外研发网络。民营企业研发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主要集中于通信及软件等信息类民营企业。人世后的几年内,机械、机电、家电、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出口快速发展,华为、海尔和联想等国际化意识明确的企业加快了境外研发投资。
研发投资作为技术创新的物资保障,是衡量国家持续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底,我国提出2020年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44%提高到2.5%,截至2012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10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97%,同年德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8%。跨国公司不再是一个全球生产经营网络,更是一个全球技术流动网络。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研发是跨国公司所有功能中国际化程度最低的。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较慢、个体差异大,但实行研发国际化的民营企业通过利用国际研发资源,享受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使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到较快提升。
现阶段,我国有研发活动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总体发展缓慢,对研发活动重视不够。2015年是西部大开发提出15周年之际,同时,西部地区部分省份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面对政策叠加的利好局面,西部省份如何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将关系到西部地区改革创新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全国工商联主办评选的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研究对象,对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动因与趋势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进一步开展研发国际化提供指导借鉴。
二、研发国际化理论回顾
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始于Hymer创立的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不完全市场下产生的技术优势、管理经验、信息量优势及规模经济优势将企业逼上了国际市场。Vernon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区位理论引入国际化问题,加强了国际化动因理论的动态性。Johnson提出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市场失灵导致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首次将知识作为外生市场不完全的原因。Eaves和Wolf分别从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企业产品差异化能力、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两个方面研究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以上理论都是从企业外部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因,随着理论的发展,“知识”的获有成为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Buckey和Casson提出内部化理论,开创了从企业内部研究国际化成长动因的先河。Kogut和Zander从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能力角度来认识企业的国际化行为,Lou Yadong提出能力提升是企业国际化的内部动因。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越来越离不开知识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使企业研发国际化理论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中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商业部技术管理局、美国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就开始对研发国际化行为进行分析并组织编写报告,为研发国际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证分析提供基础。跨国公司不再将市场和产品作为国际化布局的唯一目标,跨国性的研发活动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Cordell认为跨国公司设立“支持性实验室”,这类海外研发机构支持跨国公司获取全球性资源。Pearce和Singh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必然性,海外生产比例、海外研发倾向、海外子公司专利数呈正相关。Pearce和Papanastassiou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技术活动已经突破公司边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知识和技术。Kuemmerle把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划分为母国技术开发型和母国技术增长型两类,母国技术开发型是要通过现有知识存量,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母国技术增长型国际化意在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增加母公司研发竞争力。母国技术开发型研发活动与早期Cordell提出的观点一致,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可以使产品更加符合东道国的市场需求,相比较而言,母国技术增长型国际化具有逆向国际化的特点。Sigurdson认为研发国际化通过选择研发机构所在地区来改变研发成本,提高跨国公司的综合竞争力。Reddy提出跨国公司对海外研发人员需求的增长是这一时期研发国际化的动因。Serapio和Dalton把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界定为获得“辅助性资产”,并纳入自己的研发网络。Dalton从跨国公司主动进行技术追踪和被动适应东道国强制性政策两方面研究了海外研发活动。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Lall等学者开始从知识溢出的角度认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作用,Mansfied用长达16年的时间对15家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海外研发机构溢出效应的存在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进入21世纪,学者们开始对研发国际化的反向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在技术获取型海外研发机构中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反向知识溢出的存在及对跨国公司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这为落后地区向技术先进地区进行研发性质的直接投资、并购高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开展跨国研发活动等意在增加母国知识存量的国际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4-1998年间,Gassmann和Zedtwitz对欧洲、美国和日本的33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进行了195次访谈,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企业海外研发机构有五种类型:民族中心型、地域中心型、多中心分散型、研发中心型和整合的研发网络。同一时期Geeybadze和Reger也对21家创新型企业海外研发活动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母国研发基础的强弱和研发活动所属行业,将企业海外研发活动分为母国强研发基础型、母国弱研发基础型、母国市场领先型和海外市场领先型。
以上理论回顾可以看出,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中逐渐分离,并形成了自己关于动因、结构及效用的理论,立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化水平整体有限,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晚、水平低,对其研发国际化行为的研究还需要结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数据提炼和规律总结,与研发国际化理论比较对接,总结出中国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以期进一步丰富研发国际化理论。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如何?(2)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动因是什么?(3)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具有什么趋势?(4)现阶段,西部民营企业是否可以考虑进行研发国际化的问题?(5)如何提升西部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能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相对全面,包括市场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研发的国际化等,而我国企业多数仅是市场的国际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在认识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深化对我国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研究,为西部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结构化的内容分析法(structured content analysis)针对特定的字、词、句、主题、段落或者文章进行分析,提炼研究所需的数据,对企业的竞争性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索各个行为之间的规律。美国学者在类似研究中通过来源于美国航空杂志的数据,采集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具体行为和公共信息,对企业具体的竞争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和研发国际化已经得到了研究学者和企业家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将民营企业在境外开展密集型的贸易活动和商业活动界定为具有国际化行为,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或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在海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作为研发国际化的判定标准。通过“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海外上市网”、“中国企业数据库”、“中国供应商”等网络资源,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时报》等报刊资源及各企业网站中检索相关国际化信息,获取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外部公共数据分析企业的具体行为,对数据的获取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在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为了达到结构效度要求,对国际化行为和研发国际化行为的内涵、外延做了科学定义,并确定了分类标准。
(三)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现状
2013年民营企业500强中,具有国际化行为的企业达到312家,占比达62.4%;具有研发国际化行为的企业仅29家,比例为5.8%(见表1)。这500家民营企业国际化行为涉及43个行业,有研发国际化行为的企业仅占11个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Global Investments in R&D》显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最大的三个行业是应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医疗以及汽车,分别占到全球研发总支出的28%、21%和16%。我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12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名》(欧盟经济委员会(IRI)发布)中,华为首次进入世界研发投入50强,排名第41位。从表1数据来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和研发国际化行为受企业所在地区和行业影响较大,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视野还很欠缺,其中有国际化行为的西部企业仅占到7.1%,而有研发国际化行为的西部企业占到国际化民营企业的10.3%,也就是说一旦企业选择走出去,其国际化行为是否涉及研发活动受地域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能否先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化业务更为重要,而研发能力的不足不应该是阻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
(四)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动因
Hakanson和Nobel于1993年调查了瑞典2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动机,被调查的151家研发单位中,国际化动机为接近市场的有31家,出于政治因素的29家,生产技术的21家,跟踪研发的13家,研发为多动机的有56家。大量学者在理论研究中将研发国际化总结为推动力量和拉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9-2010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五省市分别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与国内研发国际化重点企业的分布相符。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研发国际化行为的29家企业,分布企业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其次是江苏省、山东省,与我国具有国际化行为的民营企业分布省份排名前三相一致,这与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研究取得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一定区域的民营企业是否选择走出去是其是否研发国际化的关键。国际化民营企业分布与研发国际化民营企业的分布一致,说明研发活动是民营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选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走在国际化道路前面的民营企业仍处于母国弱研发基础,选择通过加快研发国际化来适应其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变化。
中国企业整体跨国经营水平还不高,2013我国第二次推出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当年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3.98%,明显落后于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2013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研发国际化行为的29家公司,有3家进入了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分别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跨国指数分别达到了67.25%、18.04%和23.4%,均高于平均跨国指数。说明个别民营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为开发适应海外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有效地熟悉、掌握当地的消费需求与趋势,研发国际化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从数量来看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企业总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还需进一步突破。
(五)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趋势
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发国际化的区位选择上表现出了资源获取、市场开拓、技术追赶的特点。通过对29家有研发国际化活动的民营企业进行分析,其中15家企业自2010年开始到2013年在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排名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提升,占到51.7%。以考察研发国际化行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为目的,在2013年民营企业500强中进行“目的性”抽样,通过规避行业差异和组织特征的影响选取29家公司,分析其自2010年开始到2013年在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排名情况,只有7家公司排名发生从无到有、逐步提升,占到24.1%。说明研发国际化活动对民营企业的资源获取、市场开拓和绩效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与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证明的技术获取型海外研发机构中反向知识溢出的存在及对跨国公司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结论一致。对西部民营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并且提升国际化战略眼光,将研发国际化早日提上国际化道路议程。
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如何进行市场定位会对研发国际化活动产生不同影响。Hirschey和Caves发现,子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出口到非美国市场对海外研发有重要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研发国际化主要是面向当地市场或出口到母国的其他子公司,子公司的海外研发更多的是针对已有产品的设计跟踪、改进,甚至鲜有研发投入。民营企业子公司要扩大产品面向地区,关注非母国的全球市场,同时要进一步带动子公司进行适应型的研发FDI,使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活动更具实质性。就当今国际市场研发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来看,中国和印度正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选择。这种研发投资区位选择是对东道国市场潜力、低成本人力资源供给、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综合考虑的结果。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起步较晚的现实情况下,要合理安排研发项目的组织和延伸,加强对跨国战略联盟等有效研发国际化形式的利用,提高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科学性,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要认真研究“一路一带”政策,科学选择国际化战略区位和研发国际化投资区位。
四、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对西部企业的启示
现阶段,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不论是总体水平还是龙头企业业绩都还有很大差距。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整个西部地区仅有62家企业上榜,江浙地区集中了我国60%以上的大型民营企业,形成了有代表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成功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而西部民营企业整体表现出“散、乱、小”的现状,还没有形成与区域资源优势、民族特色等相结合的发展特点和模式,东西部民营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实施“一路一带”规划的强大助力,政府要为民营企业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民营企业自身更要抓住沿边开发与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制定赶超战略,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和研发活动加快自身发展。研发国际化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国内市场紧缩与资源短缺要求民营企业早日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但现阶段民营企业的研发国际化还主要是嵌入产业集群中的线性模仿改进,内源式创新能力不足,加之我国对研发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产业集群创新功能退化。因此,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要提高区位和路径选择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西部民营企业要充分学习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近30年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认识到研发活动在国际化初期进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一路一带”建设的政策利好,把握区位优势和资源生态优势,跟随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尽早开始研发国际化的道路。
第一,加快资本与专业人才融合,开启民营企业科学决策的新阶段。民营企业多数为家族产业,产权结构相对单一保守,要鼓励民营企业吸纳社会资本,形成开放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使“外资”与“外脑”可以进入到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全球范围内依靠卓越企业家推动天生国际化企业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家首先要借助外脑迈出国际化步伐,具有国际化视野。第二,建立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通过投资保险基金、风险准备金等确保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资金需求。鼓励有国际化视野,缺乏研发国际化资金的企业早日走上研发国际化道路。第三,以民营企业母子公司为主体,建立技术研发资源国际化配置平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研发国际化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提升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实质水平。第四,通过完善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我国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规模与国际化水平相差较远,研发国际化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西部民营企业要敢于走跳跃式国际化道路,注重研发打造品牌。第五,发展商会和行业协会管理功能和协调功能,向我国研发国际化活动密集的省份和行业申请人才培训、引进等服务。我国民营企业具有地域、行业集中的特点,要加强研发国际化行为的针对性引导,提升民营企业研发国际化整体水平。西部地区要利用区域发展的各项利好叠加政策,加快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改善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条件,为民营企业研发活动和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条件。
责编: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