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娇
【摘要】语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本文从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着手,探讨了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交际工具性 人文性 小学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我们的英语教育过程中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
一、什么是语言的工具性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进行交流和传递。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的掌握说听读写技能的训练这是工具的基础。试问,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基本的句型不会,基本的语法没有掌握,他如何去交际?所以,必须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小学英语课程既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如果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那么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布卢姆说:“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四、怎样有效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前说到英语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首先会想到跟它有联系的词是“工具”。不错,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是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思考问题、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是语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让学生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异。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不可忽视教材中的Good to know 部分的内容。如:世界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可加以讲解,再让学生去大宾馆大堂去考查。
2.感受中西方语言习惯的差异。相比中国人的谦逊、礼让,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有时比较直白,有时又比较委婉。这在我们的教材中同样有所体现,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好好地去挖掘。当觉得别人观点自己不能认同,西方人通常不直接否定别人,而会说I dont think so. 或者Im not sure;营业员看到顾客来买东西,通常会热情地说Can I help you?,而不会像中国的店员那样直接问:你想买什么?(What do you want?);如果老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差异,不但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会得到提高,在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上也会进一步完善。
3.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在班内建立浓厚、良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小组合作语言环境,以及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和观看英语原声片等,从各个方面全面接触和学习英语。学生大胆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1)开展主题讨论,深化课文理解。人文思想都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而存在,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人文渗透意识和水平,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與心理特征,结合相关主题,选取适当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大家的学习体会、感悟和经验得到交流、讨论和分享,相关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2)巧设“障碍” “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3)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运用学习总结的文本思想去关注社会、感受生活、认识自我。也可以是“拓展能力”,比如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根据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写作特色来确定,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五、结束语
2011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教师有计划地抓好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交际用语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可以这样说,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直通人文性。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弄潮儿的英语教师,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落实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以便为构建更厚重的人文丰碑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