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摘要]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进入社区,开展与社区党支部的联动建设是开放型党建机制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最佳模式,支部共建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共建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组织制度和投入的保障,实施学习教育、实践、监督及考评机制的创新,才能真正形成让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支部;社区党支部;支部共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51
近年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同吉林市船营区光明社区基层党支部从2011年合作共建,不断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尝试着走出了大学生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共建的新渠道。大学生党支部走出校门,进入社区,开展与社区党支部的共建活动,是当前提高学生党支部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最佳模式;是推动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这两大基层组织工作联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具有潜在规律可循,具有相对固定模式。
1支部共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大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城市社区党支部是黨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城市中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是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两大基层组织处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中的基础部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对整个党能否坚持先进性、是否具有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教育环节。三者结合,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可有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学校社区支部共建的新思路给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注重思想道德推理、知识传授的封闭模式,这种模式因为过分注重灌输、说教而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其教育效果往往会使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积极的适应能力,从而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离,而社区文化建设和形成则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丰富了党建活动的内容。
2学校与社区共建的形式与内容
21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构建特色鲜明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进优势,为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开展长期的关爱互助。项目开展四年多以来,参与帮扶船营区的光明社区管辖内的23名老人近1000次的志愿服务。学生党员自愿的与老人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对象,在课余和节假日时深入老人家中进行日常生活照料,常常拿出零用钱为老人选购生活必需品。学生党员与老人们谈民生政策,聊社会趣闻,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二是对社区开展计算机服务指导。学院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组成“IT服务小分队”,对社区办公室电脑进行硬件维护、软件安装,同时解答社区工作人员计算机业务中的疑难问题等,有计划地开展阶段性的帮扶,在寒暑假期间派送学生到社区做长期的志愿服务。
22开放学院教育资源,建设优秀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一是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船营区社区的实际需求,学院先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和专家走进社区,进行了食品膳食养生调研、动植物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宣传和讲座。用最简单的语言,将常用的专业知识带到百姓身边,服务百姓生活。讲座的开设也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了解,促进了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是开放学校文化资源。双方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共建活动。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重大节日庆祝、各类慰问演出及社区文化节等活动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得到了广泛赞誉。光明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年都应邀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学院师生与社区居民通过互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23探索共建模式,搭建实践平台
学院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文化互融是建设健康社区、和谐社会的有益之举。
一是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船营区光明社区作为学院挂牌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学院通过在社区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将科研课题与社区需求对接,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针对性强、锻炼价值高的实践机会。
二是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学院与社区的基层党支部不断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共建模式,开展党支部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一方面凝聚社区党员力量,发挥社区老党员的余热,使社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学院基层学生党支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与服务,连续两年获得活动奖项。学院党支部还积极撰写理论课题,依托社区服务进行学校基层党建创新立项。基层党支部的合作共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互融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3支部共建长效机制的研究分析
31支部共建的制度化
良好的制度是共建体制延续发展的法律保障。随着共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共建活动逐渐增多,为保证共建活动的定期定量开展,大学生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之间应该完成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挂牌形式将共建机制公示,使得共建活动进入程序化的轨道;另一方面,通过双方签订共建协议书,协议中将共建双方的责任落实到位。
32支部共建的管理化
传统方法的共建在形式上比较单一,支部共建的稳定性较差。除了在制度上将支部共建活动稳定下来,另外一个有效的做法是组建稳定的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共建指导方针。如在学院成立“支部共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负责党建的老师和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组员由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党支部委员组成,每学期按时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汇报共建活动的实施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研讨活动实施方案等。
33支部共建与时俱进
支部之间开展共建活动是共建发展的实际内容。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期间,我们的专题是“优秀共产党员在我身边”系列报告活动,该主题充分发扬社区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在迎接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我们的专题是“金鸡唱响吉林”。
在党的共建中,双方优势互补,争取做到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此外,支部共建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适时开展理论学习、联谊活动,并及时地进行支部共建互动效果分析,这些方面都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沈加军高校党建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郑治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张菊论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