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瑶
摘要:分析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原因,探讨如何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加强我的生态意识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教育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人们日益发现,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平衡,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过度开采,垃圾的任意排放,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危机。
(一)大气污染严重
2014年伊始,正当人们沉浸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美好构想中,北京市气象台于13日10点35分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这也揭开了新一年我很国大面积雾霾的篇章。而PM2.5作为雾霾天气和现今空气污染的直接凶手,因其粒径小,可以很容易的附着在一些细菌病毒和有毒的化学物质上,通过人们的日常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及肺部,从而引发疾病。这也使广大市民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了雾霾的严重性及其危害。而这种雾霾天气就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最主要表现。
(二)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的总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的情况严峻,急需有效的治理方案,和对未流失土地的加强保护。
(三)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到20世纪末,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并且这种水资源短缺的形势逐年加重,现今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更让人忧心的是,据相关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源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人口的指数型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数型增长就是翻倍,翻倍,在翻倍的过程,它的时间之短,增长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建国以来的60多年内,我国的人口增长了8亿,现今仍以每年800到100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我们为我们用世界14%的土地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骄傲时,我们应该看到这庞大的人口所产生的生态足迹已经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的生存靠石油,煤炭等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得以维持,然而他们所产生出来的热量和垃圾却污染着空气,水和土壤,现如今人类所产生的生态足迹的增长已经超出了环境的可持续水平。
(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其结果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较高,成本交高。我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主要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的大量的能源资源的消耗,这些消耗都是不可持续的。正式由于错误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能源的消耗量过大,能源的利用效率极低,能源垃圾的排放量极大,且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三)公民的生态意识观念薄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严峻生态局面,除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还有就是对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公民生态意识培养的地位的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公民对生态意识内涵认识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薄弱,意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今天的中国,大部分人仍然再为温饱努力,生活奋斗的目标就是一切向钱看,丝毫不在乎在赚取经济利益的时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也对这种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放任自流,不予管制,这种做法也变相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公民的生态意识薄弱导致公民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意识不到其应该对环境承担的责任,光污染不治理,最终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三、治理生态环境的对策
那么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就成为现阶段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培育公民生态法制意识
当前,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建设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在生态的保护和监管方面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相关法律部门应该加强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构建更加全面的生态法制框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相关部门要予以严惩,规避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二,加强生态法制宣传,增加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法制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法制宣传活动,让生态法制意识深入人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保障。第三,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增强广大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法治观念,增强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普及公民的生态科学意识
当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民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科学意识,让公民能够要充分认识、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发展规律合理的进行科学的生态活动。
课堂教育作为生态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的生态科学教育课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为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生态科学意识。积极开辟与生态科学相关领域的其他学科学习,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环境意识教育问题。生态科学意识教育除了在课堂学习以外,还应该展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科学的生态观,逐步培养公民形成生态伦理意识。使公民能过真正对生态意识教育产生认同感,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的理念,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宣传和普及生态科学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让生态意识的传播能过真正走进每个公民的生活。这样才能过有效的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使我们的生态科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三)培育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统计,世界野生鱼类的捕捞总量1960-1990年急剧增加。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总捕捞量停止增长。2002年,在世界19个捕捞区中的9个,鱼类的捕捞都超过了估计可持续产出的下限。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当前人类所从事的生态活动,都没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探寻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为了实现这一生态文明的要求,就需要提高公民的生态责任教育。培养公民的资源节约意识,让公民在享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带给我们的巨大利益的同时,相应的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使公民用科学的眼光,理性的角度看待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让公民用生态道德的规范约束自身,自觉的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义务。推行生态责任问责制,对那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不作为或者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集体进行惩处,从而使公民认识到破换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及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讲话.
[2][美]德内拉 .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1.
[3]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