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书法的学习以及提纯和淬炼

2015-05-30 10:48王飞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习

摘 要:伊秉绶是清代代表性的隶书大家,总览其一生书法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学书的轨迹,其晚年终于书法大成,人书俱老,这关乎于其书法和人生的结合以及其对书法艺术以及学术理念的提纯和淬炼。

关键词:伊秉绶书法;隶书;学习

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法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汀洲(今福建汀州宁化)人,人称“伊汀州”。清代隶书大家。

伊秉绶在书法上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这要归功于他终生对书法的孜孜追求和不断探索以及兼收并蓄的学书道路。伊秉绶早期也曾广泛的临帖,中晚期逐渐以临碑为主。下面将其书学道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加以分析:

清初, 殿试阅卷的标准是“文、字兼取”,写一手工整秀美的小楷应是士子入仕从政必备的素质, 这种近乎“馆阁体” 的书法也是每个士子欲跻身统治阶层的一项必备的技能,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伊秉缓当然也不例外。乾隆五十四年(1789) 伊秉缓中进士, 说明了伊氏在书法和文学修养方面还是出类拔萃的[1]。事实上这种基础对他的后来的学习是一个继承而并非抹灭。虽然在之后的道路上伊秉绶虽然大胆革新,但或可认为其书法作品中依旧有馆阁体的影子。

乾嘉时期, 金石碑刻在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大量的出土,兴起了金石考据之风。很多文人开始研习碑刻书法,伊秉绶的诸多朋友亦是,如桂馥,包世臣等人,伊秉绶不可避免耳濡目染受到影响。从伊秉缓遗世的汉碑临作款识中可以了解到, 在他40 岁之前曾广泛地临习过《尹庙碑》《孔庙碑》《乙瑛碑》《裴岑记功碑》《樊毅碑》等, 从文献或临本等资料得知, 伊秉缓曾接触过及临习篆隶碑、铭文至少有二十七八种。据梁章拒《吉安室书录》所记:伊秉缓自言,“于《衡方》《张迁》两碑用功最深”。其中, 《衡方碑》就临习过百遍。从文献记载上看, 各个时期都有他对《张迁碑》的临习。

此时期,伊秉绶已经确立碑学思想为自己的主导,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隶书作品并多以对联、横幅形式出现。完成了他在书法形式上和书法风格的革新。之后,伊秉绶仍孜孜不倦临习汉碑,直至其人生最后一年,足可见他对书法及汉碑的热爱!今日我们所见到的伊秉绶的隶书代表作品如如《永镇焦山》(嘉庆十一年)、《柘庵》(嘉庆十一年)、《爱日庐吟》(嘉庆十一年)、《退一步斋》(嘉庆十八年)也都出于这个时期。

伊秉绶的隶书在五十岁后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嘉庆九年春,伊秉绶五十一岁在北上之时经过扬州,并停留些许时间。第二年便任扬州知府。此时“乾嘉扬州学派”正盛,伊秉绶受到碑学影响。看此时看他的作品《従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九年1804)的用笔已具很强的金石感。线条的边缘有明显的剥落痕迹,他已经开始以金石感觉的碑学用笔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上联所盖印章“人书俱老”正体现了这个阶段他对书法的人生思考,达到人书俱老是将人生境界与书法融为一体的过程。在之后的人生中伊秉绶进行了各种探索。一方面,他的人生境界更多的融入字中,达到人生境界和书法境界的统一;另一方面,相比于其初任扬州太守时的书风具有浓厚的金石剥落感且用重笔书写,到其晚期的用笔明显注意轻提笔而写又多了几分圆融之意。如嘉庆十九年(1814)所作横幅《千章百研之斋》与嘉庆二十年(1815其人生的最后一年)《散邑盘铭》与《遂性草堂》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点。此时也达到了他人生书法的最高境界。其实在嘉庆十六年(1811)所作《贞烈垂芳》已经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与嘉庆十一年(1806)的《柘庵》与《爱日吟庐》的风格相比,后者的用笔要重、同时也坚硬粗壮。晚年的用笔更加微妙、松灵和得法,用笔也不再一味的刚猛。此时的伊秉绶书法已经褪去了火气真正达到了用笔的最高境界。

四十二歲所书

六十岁所书

参考文献:

[1]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王冬梅,著.伊秉绶·历代名家书法经典[M].中国书店,2013.

[3] 沙孟海,著.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4] 何岩.试析伊秉绶书学道路的不同阶段[J].[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2(18).

作者简介:王飞(1989–),男,河南濮阳人,美术学专业,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学习
浅谈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浸润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