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5-30 03:20陈泳竹杨永姚屏徐兰英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陈泳竹 杨永 姚屏 徐兰英

[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学生创新能力体系,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建立教师考评机制。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机电专业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35-04

机械电子工程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于一体,又不断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和创新,使其本身得到持续地发展,是多技术融合与集成而面向应用的综合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的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产业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一种办学类型,是一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办学规律的本科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应该强于研究型大学,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所以,应用技术型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将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培养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创新能力),兼具良好职业道德和学习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就该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广东不少高校开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制订大多依据传统的机电工程教学,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大而全,一些课程相对陈旧,没能很好的跟上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和结合地方最新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光电信息产业(涵盖太阳能电池、半导体LED照明、激光3D打印、手机、数码照相机、激光扫描仪、激光打印机,各类光盘驱动器、液晶显示器,高清晰度电视等等)迅猛发展,并成为广东省的新兴支柱产业。纯光学专业和传统的机电工程专业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同时熟悉机械结构设计、光学系统设计、激光技术应用、传感技术、光电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硬件接口和软件设计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我们基于原有专业,进行教学计划优化设置,通过加强光电技术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建设“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培养方向,以凸显专业特色和提高学生竞争力。

其次,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广东的传统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则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和最终目标。随着人口红利的持续消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呈现高低充分发展中间断层的不合理局面:大专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初具规模,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则还很少见。广东省必将实现由传统装备制造业(数控技术)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下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培养方向,有利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迅速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热爱教育工作、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需要,需进一步优化和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引进高层次中青年人才的工作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通过到国内外进修、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以项目合作、技术开发和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到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锻炼,以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所谓“双师结构”是指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导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中既有学术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和开发能力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的学缘、年龄、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演变,对机电专业的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机制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保障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增大选修课比例,压缩选修课的课时数,增设具有先进性、综合应用性强的课程。实现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两个培养方向之间大部分选修课可以互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突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学生创新能力体系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制订系统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开放性实验、科研能力较强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定期举办助研岗位招聘的形式选拔)和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的智能车开发、机器人设计和开发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对优秀生、特长生实行导师制等,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整合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科普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创新的实体平台。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大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主要是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共建基地”、“科技联合攻关”、“双向兼职”、“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与校外合作教育基地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进行基地的合作共建,硬件上的建设可以改善学生实习基地条件,提升实习培养质量,软件上的建设是通过协议的签订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使实习基地固定化、实习指导制度化、实习流程规范化。采用“全程双师制”,即机械电子工程系和实习单位分别指派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以及毕业设计的研究工作。实现指导老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即外面的导师能进来里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

2.依托对口(重点)企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就和对口(重点)企业签订双向选择的协议,实施定向定位的订单培养模式。对口(重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完善,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适当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选派科研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择优在合作企业中就业,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提升企业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保证。积极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有志献身现代制造业、学习优异、表现优良的学生。

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一)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这条主线,构建起重基础理论、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一重两强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切入点首先应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反映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精选内容、提高起点、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

(二)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现有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加强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争取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开展相关主要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争取有1-2门尽快建设成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鼓励选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 世纪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将行业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新颖性、实用性、针对性;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

五、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一)以科研促教学

科学研究既是独立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之外的大学基本功能,同时又是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科学研究对大学的学科结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培养质量、毕业生去向和层次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专业的专任教师科研基础扎实,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工业机器人”特色研究领域为核心,整合本专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及合作单位的科研力量,发挥本专业在经济发展主潮流的优势与潜力,在现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研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等方向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且在项目级别和研究成果方面稳步发展,积极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如有些内容教师给出思路,学生自行学习,或者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布置相关的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一种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一些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推广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

理论授课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室教学不局限教材,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的、应用现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浓厚的求知渴望,再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一个学时的理论学习,紧跟着一个学时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拿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3.建设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以更好地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减少教师的板书量,又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模拟现场的动画课件,由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后,建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实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之余鼓励师生灵活运用微信、QQ等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协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制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改革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整合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验实训室(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注重实践教材和实验讲义的建设。利用综合实习、科创设计竞赛、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实践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在内的各种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逐步完善实验项目库建设,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申请学校经费购置新设备和组建新的实验平台,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构建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广东省光电信息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积极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这个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教学与培训,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掌握企业对相关技术技能的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对每一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如各类实习均有相应的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和实习计划,和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定点进行实习等。

七、教学管理改革

(一)建立教师考评机制

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的内容,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制订团队建设规划、评价体系,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使团队成员的交流制度化;制订互动交流制度,实现校内的教师走出去、校外的导师请进来;发挥团队的辐射作用,服务区域性地方经济。

(二)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实现学校与合作教育单位的双赢。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本专业将更加注重合作培养单位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殿君,焦向东,王伟,陈亚,申爱明.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9-42.

[2] 胡天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102-105.

[3] 范红刚,杜林娟.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4):198-203.

[4] 倪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3(5):224-226.

[5] 阮谢永,蒋胜永,朱敏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135-137.

[6] 洪华杰,柯冠岩.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4):64-66.

[7]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J].光学技术,2008(S):317-320.

[8] 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王福元,倪骁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7(11):26-27.

[10]  李孝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44-45.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5

[作者简介]陈泳竹(1974-),男,江西宜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纳光子学及光机电一体化。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