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就业”相关性的研究

2015-05-30 22:21李爽宋艳茹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相关性研究职业能力艺术设计

李爽 宋艳茹

摘 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就业能力,更需要从人才市场需求中积极应对变化。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优化与项目化教育进行衔接,突出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特别是从工作室理念指导下,顺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从校企合作中来增强职业氛围,提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项目化;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相关性研究

从高职教育的本质上来看,职业性、实践性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调整及优化的总趋向。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鲁昕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贯彻好‘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建设过程”。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构建及学科教学模式实践中,积极尝试“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创新,立足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上,促进学科专业产学研融合,并从人才培养特色上,积极从“工作室”中完善项目化课程,以“工作过程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从真实的职场服务中来构建产学研的拓展,促进学生顺利毕业、走向职业岗位。

1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概念及研究意义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植根行业环境下的产物,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技术合作、同伴互助、自由组合,以项目化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工作室是构建项目化教学的组织载体,教师、学生从项目化教学目标中来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计划,并从与行业前沿的衔接中来贴近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从项目实践中获得职业能力。可见,工作室将职业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环境,将项目化作为实践教学的引线,从两者的融合中来解决知识与技能的衔接问题。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将立足行业企业实际,凸显实践性教学为主要任务,迫切需要从校企共建中实现对企业的对接,协同好师生在项目化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这一模式与德国的“双元制”是有区别的,在实践环节中,德国的企业成熟度高,而我国企业缺乏相应的行业能力。因此,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制约产学研一体化衔接的关键。从工作室的营造上,基于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来延伸课堂,如借助于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以及市场平台,从教学场景上来缩小学校与社会间的距离,并通过具体的项目活动,引导学生从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以及企业交流互访中,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企业与市场,从而积累工作经验,形成职业能力,为最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2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及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加快,对于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上,更需要从行业内部专业分工中,不断凸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从行业人才需求上,拓宽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既要懂设计,又要精管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道德水平。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将高职教育改革实践落实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上,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岗位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矛盾的解决上,整合校企教育资源,以专业实训、职业资格培训及技术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对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氛围。其次,从“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特别是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局限,将工作室作为教学环境,并从项目化任务中明确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切实从教学评价及反馈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将“人本”理念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注重对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从学习的自觉性和目标性上构建整体化学校学习思维能力体系。

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强化实践性、应用性,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来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具有显著的教育特色。一是有助于从中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将身心素质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从学科专业上走近岗位,利用社会实训项目来模拟实际就业环境,从项目制作中来调整自我的学习态度,积极锻炼学生的身心品质;坚持人才市场导向,从职业道德素养上,通过设计案例来解读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巨大危害,从增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感上,树立学生的工作态度;强化对学生与企业公司间的对接,从人际交往及事务处理上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中,结合每堂课程的重点及问题,从学生的参与及表现中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和整理资料。以某艺术设计为例,通过学生分组来形成教学定位,结合实地勘测来制定各组的设计思路,并从效果图制作、项目设计评比及优化上来进行对比,导入实际项目制作过程及相关设计方案的评定,从而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三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艺术设计类学科教学在工作室项目化模式中,将学生与具体行业岗位进行对接,从工作室教学讲解及项目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的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实际项目案例的临摹、赏析与调研,从而从理论讲解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实施

我校艺术设计类学科教学在贯穿工作室项目化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其实施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工作室来完成对本学科相关课程知识的全面融合,促进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自然衔接。我院在多方调研基础上,从行业企业的选择及对接中构建多种学科工作室,特别是具有行业影响力、带动力、号召力的企业,以企业工作室为载体,与企业负责人建立工作室教书育人合作协议,加强对平面设计、会展设计、品牌构建、视觉传达、室内外装饰设计等各专业工作室。在工作室师资配置上,结合我院设计,有工作室申报现场会,介绍工作室的学科方向及导师研究范围,学生在自身专业及就业需求上进行双向选择,从而实现工作室师生的良好对接;在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上,围绕企业项目,开展边学、边做、边教,将理论讲解、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相融合,通过工作室所营造的职业氛围,从具体的项目设计、产品、商品的工作流程中,帮助学生从实践动手操作中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和自主創业。二是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中,着力从三个方面来构建:第一,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化技能训练,依托工作室项目资源来衔接“教、学、做”,特别是在企业导师及专业师资的配合中,以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以项目教学设计方案、实习实训指导来开发课程,打破了教室与车间的界限,实习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通。第二,拉近了师生距离,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下的师生隔膜,教师在角色扮演上既是师傅,又是项目经理,师生之间在专业指导外,还能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沟通,特别是工作室面向市场行业需求,从工作室教学内容及项目中拉近了学科与企业的距离,促进工作室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每个工作室以企业为依托,从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上融入企业运营和标准规范,拉近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第三,激发了工作室导师、校外老师、校内师生间的良性竞争,从工作室项目化成果展示及评价中,对于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来的学生积极性、围绕企业项目任务开展课程教学,将优秀的设计作业转化为产品,更好地促进师生从项目的共同研发中,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在我院组织的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项目化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来的工作地点的变换,在营造“准就业”环境中增加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分散管理带来的各工作室配合困难更为突出。二是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不利于项目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互动,特别是以导师负责制的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各工作室在资源整合及合作上不够,特别是地域位置的分散带来的互动性较差。三是对于具体承担的工作项目及任务,区域性企业人才资源局限,由于工作室对导师的要求较高,相应具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有限,应该加大人才引进计划,解决导师不足难题。

4 结语

从艺术设计类学科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实施来看,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注重校企合作深度的挖掘与衔接,特别是依托区域行业企业现状,从校企合作共建艺术设计中心等方式,积极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优化组织架构,满足院校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二是注重对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产学研优势资源的整合,特别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构建上,优化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环境,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课程开发上导入企业操作规范,重视对行业设计流程、教学方法及教育规律的把握,以行业岗位标准及人才职业评定来优化课程体系,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学生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在工作室项目化任务的选择上,围绕可操作性来展开,尤其是项目设计环节中与企业岗位紧密度衔接,应体现出行业教学特点的可操作性;在校企工作室项目化教学评价中,加大对教学评价小组的组织与优化,聘请行业专家、学校师资及企业工作室负责人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开展对工作室项目化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全面监控。三是改革工作室项目化管理机制,从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中引入资格准入及双薪酬机制,以专业课程二年级阶段教学为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主体,从项目资讯、项目计划、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检查、项目评估等方面建立奖励机制,如以“积分”制来进行各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综合评估,促进学生从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中尽快获得企业岗位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敏学,王旸.浅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

[2] 张晓.工作室制度勢在必行[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

[3] 余克泉,彭泽立,李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4] 薛昊.基于高职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架构与分析[J].美术大观,2014(08).

[5] 王相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与发展政策评估体系构建与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4(05).

[6] 倪漫.遗忘的城市艺术记忆——芜湖堆漆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7] 姜康.影像艺术中的迹象数字化变迁[J].品牌,2015(02).

[8] 龙楚怡,吴卫.殷墟妇好鸮尊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设计,2015(06).

[9] 李菡静.云南演艺产业走出去的“在地化”与“国际化”——以《吴哥的微笑》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5(02).

作者简介:李爽,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景观规划。

宋艳茹,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环境艺术。

猜你喜欢
相关性研究职业能力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