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环境生态思想浅析

2015-05-30 15:55李岩张丽丽张志丽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崇拜诗经艺术设计

李岩 张丽丽 张志丽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哲学、生态美学也应运而生。《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含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本文以《诗经》中的生态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为当代人构建人与自然健康和谐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生态思想

0 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选集中的诗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人类生产、生活的状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诗经》这部人类不朽的经典著作,作为儒学生态思想的源头之一,蕴含着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生态哲学思想,从中汲取的环境生态思想精华,对当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诗经》中环境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特定的社会条件。《诗经》时代的周人对自然的懵懂认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思想的萌芽,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1 经济基础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经验的增加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稳定的农业生活使他们对自己耕种并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使周人对与之朝夕相处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产生了热爱和崇敬之情。从根本上说,《诗经》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1.2 政治基础

先秦时期,政权更替,战事不断。战争给周人的家园、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硝烟过后,有的人回到故里,重新建设新的家园,有的人背井离乡,重新安家,这些自然资源使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周人对自然界的鸟兽草木是怀有崇拜、敬畏情怀的。

1.3 文化基础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共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有其生命的韵律,关注自然就是关注自身。因此,《诗经》中就有许多自然审美意識。

2 《诗经》中的生态自然观

先秦时期,人们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自然物,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差。他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产生了更多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与此同时,人们也产生了一些保护自然生态的懵懂思想。

2.1 对鸟兽草木的自然崇拜

《诗经》时代,人们所处的黄河流域远不是现在的面貌——荒凉的黄土高坡。当时的黄河流域从渭河上游及以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那时候黄河流域主要以森林为主,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草原中也有森林茂盛的山地,因此,《诗经》中所涉及的动植物的名称非常多。据统计:“《诗经》305篇,共记载动植物252种,其中植物为143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动物为109种,内含鸟类35种、兽类26种、虫类33种、鱼类15种。”[2]它为我们研究周朝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关雎》是《周南》也是整个《诗经》的首篇,其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相传古人认为这种鸟雌雄间感情专一,相伴到死。本诗是爱情诗,故诗人以此起兴,寄托了人类双宿双飞的美好愿望。

与鸟一样,鹿也是先民们所崇拜的动物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小雅·鹿鸣》,它是君王宴饮群臣时所奏的乐歌。

它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慢慢被美化为谦谦君子的象征。除此之外,鹿的性情温顺,喜欢群居,配偶稳定,像妇人一样胎生,远古先民对鹿的生殖能力很崇拜,因此常用鹿来象征女性。

周人们对《诗经》中记载的大量植物的认识非常有限,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就将自己的一些美好愿望寄托在有相同特性的植物身上,于是就形成了对植物最初的崇拜。《周南·桃夭》中作者用鲜艳的桃花来烘托婚礼场面的热烈气氛,暗示新娘的美丽迷人,又用桃子果实的硕大、枝叶的繁茂来比喻新娘给夫家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昌盛。

周人对动植物的认识远不如我们后人的探索研究,但他们对于鸟兽树木的崇拜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就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今天我们面临着开山毁林、物种减少、水环境恶化、全球变暖、雾霾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行为,并去感受古人尊重自然、崇拜自然的情怀。

2.2 对环境生态的关爱意识

在《诗经》三百多篇里,虽然没有直接反应环保这一主题的诗篇,但从古人的诗句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先人们的那份关爱大自然的情怀。

《大雅·皇矣》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3]诗中叙述了太王开发岐山,开疆扩土的场面,描写了大规模地植树造林的事迹,先人们清除枯枝朽木,剔除杂草坏树,精心修剪过长的枝条,从而可以使树木日渐高大,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先人对绿化造林是非常重视的。《大雅·行苇》中“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3]整首诗反映的是贵族宴饮、比射、祈福的主题。在诗的开篇提到:道旁有丛生的芦苇,牛羊请不要践踏踩伤它,它们才刚刚生茎长芽,叶子柔泽而茂盛。诗中通过爱护草木表现出了作者的仁爱之心以及兄弟间的友爱情意。《大雅·江汉》中“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至于南海。”[3]诗中写宣王在长江汉水旁命召虎为大将讨伐淮夷,开辟四方,治理疆土,并且不要残害扰乱民众,一切都要按照中央的既定方针办事。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能发现那时候的统治者也很注重环境保护,并设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从《诗经》中的这些诗句里,我们能看到古人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朴素思考,它留给我们后人许多的启示。

3 《诗经》环境生态思想的影响

《诗经》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先人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懵懂思想,先人崇拜敬畏大自然,不仅是因为大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寄托了他们的精神安慰和美好愿望。周人热爱大自然,并将大自然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心中信仰的一部分,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和情感的沟通,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与《诗经》时代森林茂密,生物繁多的黄河流域相比,今天的黄河流域,已没有两千多年前的风采和踪影,看着生态环境日益退化的黄河流域和日渐满目疮痍的自然世界,实行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诗经》时代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象和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应该成为人们心目中追求的理想状态,从而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晓亮.谈《诗经》中的自然审美意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10).

[2] 朱熹(宋).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梁锡锋.《诗经》注说[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瞿娟.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作者简介:李岩(1990—),男,河北邢台人,文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张丽丽(1988—),女,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张志丽(1988—),女,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崇拜诗经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诗经
现代诗经
我崇拜的那条“龙”
现代诗经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