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楠
摘 要:《原野》是万方根据其父亲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后由金湘先生改编成歌剧,使得这部歌剧成为金湘先生歌剧生涯的代表作。这也是中国歌剧发展史第三次改革的成果,有着特殊的、里程碑式的意义。歌剧中《哦,天又黑了》是第一幕中金子出场的第一首咏叹调,本文对歌曲进行分析研究,及整部歌剧音乐特征和演唱技巧做一个小小的窥探。
关键词:《原野》;哦,天又黑了;音乐特征;演唱特点
1 《原野》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曹禺先生这部享誉国内外的著作创作于1936年,曾以话剧以及电影的艺术形式表现过,但将它改为歌剧的形式还是初步尝试。我国著名作曲家金湘先生从众多著名文学作品中挑选出曹禺先生的《原野》,以其大胆的创新、精巧的构思,打破了电影及话剧的局限,将这部悲剧作品按照歌剧的艺术规律重新把握,将原著的剧情、人物、性格、心理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据资料记载,《原野》的创作正值当抗日战争爆发,作品当时在上演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国内鲜有的几篇评论都是对作品持否定态度,认为曹禺不了解农村的阶级矛盾,把农民复仇的故事写得那么抽象,远离现实,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但据曹禺说过,他写得这个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军阀的作风和官僚的派头感到十分厌恶,险恶的环境折磨着曹禺的心灵,他要发泄,要爆炸,他要把心头的愤怒都呼喊出来,这种感情激发了他创造出了《原野》。作曲家金湘先生把歌剧《原野》搬到了舞台,打破了歌剧的基本形式,更加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内心的描写,注重音乐创作技法的改革,它同《雷雨》一样在中国的戏剧史上或者是现代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优秀作品由作曲家金湘先生改编成歌剧,首演于北京,作品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初叶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阶段,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社会危机属于一触即发的状态。歌剧里最吸引人的是人性的扭曲与复苏,一面焦母的狠毒、阴险,大星的猜疑与嫉妒、仇虎的变态复仇、傻子的痴呆、常五爷的猥琐;另一面是仇虎的勇敢与淳朴、大星的善良与懦弱、金子的热情与纯真。扭曲与善良交织于各个人物之间,也共存在一个事物当中。
2 金子咏叹调《哦,天又黑了》
歌曲《哦,天又黑了》,是歌剧第一幕中女主人公金子出场后的第一首咏叹调。女主人公金子在剧中的角色是个渴望自由,追求爱情的姑娘。在旧中国的黑暗统治下,焦阎王陷害了她青梅竹马的虎子哥,将其关进监狱,又将金子嫁给了地主焦家做了焦大星的媳妇儿。金子在焦家受尽了焦母的辱骂和诅咒,丈夫窝囊没有主见、软弱无能,金子的内心无比渴望飞出这苦难的牢笼,内心的仇恨与绝望压抑得她快要窒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她那渴望自由的灵魂终于从胸中奔涌而出,唱出了情感强烈的咏叹调《哦,天又黑了》。歌词里描述“噢,天又黑了,我的心更暗了,这一天长的永远过不完,等来早上又熬来夜晚,漫漫的夜闷的像坟墓”。短短几句歌词,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煎熬,多想摆脱这暗无天日的地方。这是金子的一段内心独白,这段咏叹调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1 演唱提示
两个三连音的连续进行,表达了金子内心的起伏不定,她想像鸟儿一样翱翔,这是她对自由的幻想和向往。之后的一句:“这一天啊,长的永远过不完,等来了早晨,又熬到夜晚”,这句歌词,似乎要突出的是一个“熬”字,将金子在焦家受婆婆欺辱以及暗无天日的地狱生活通过这个“熬”字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唱者应用低沉的声音渲染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以表达人物内心对未来迷茫的情绪。
最后一句是对命运的呐喊:我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我总有变成飞鸟的那一天!这句歌词充分表现了金子那顆追逐自由的心。低沉的声音,4/5拍的节奏,唱出“噢,天又黑了”,紧随着第二句变换成4/4拍,“噢,我的心更暗了”表现出金子心情上的无奈与低落。复杂多变的节奏,预示着金子内心的跌宕起伏.
在《天又黑了》的唱段中,作曲家采用了单二部曲式,音乐伴随一个八度的上行和八度琶音下行,金子的思绪回到现实,心情更加的沉重,更加想逃离出这闷人的坟墓,接着唱出“不!这难道就是我金子的命吗?”,金子的内心开始不安,此时的速度稍微加快,她无比想要摆脱这种往无天日的生活,这种不服输的叛逆性格坚定了她“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三连音的模进,将整首咏叹调推向了高潮。
2.2 音乐特征
(1)素材方面。《原野》歌剧在音乐素材上采用了民间吉剧音乐和东北民歌的音乐素材,将中国的民间音乐与西洋的创作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首咏叹调也是讲声乐演唱与伴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式较为丰富。另外乐队对剧情的烘托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音响丰满的交响乐,整个乐队管弦乐齐奏,预示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悲剧命运,将黑暗社会人性的扭曲、善与恶的抗衡通过强劲有力的交响乐呈现给观众。剧中的矛盾此起彼伏,一环接一环,因此作曲家根据这样一个特点相应的采用了开放式的音乐结构,使音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剧中环节紧凑,人物之间的唱段衔接紧密。
(2)调性方面。调性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调性来丰满音乐效果。金湘先他有着厚积薄发的底蕴,在旋律的创作上力图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全曲的旋律无调性、多调性,既有单一调性的如金子的爱情咏叹调,又有调性频繁转换的如虎子在第一幕中的咏叹调,还有调性游移的,如第三幕焦母与仇虎的对唱,焦母用吟诵的方式对仇虎进行恐吓,仇虎测倾诉他内心的苦闷,这种双重调性来诠释两人的音乐形象,造成了彼此间情感和心理间的鲜明的对比,
(3)和声方面。此曲在和声结构方面多采用了小二度、大七度以及增四减五等不协和音程,加上其他各种音程关系的叠置,听上去极度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反而烘托出了“原野”的悲凉和扭曲,乐曲中音块和音串也是作曲家的偏爱,试图营造出悲剧的气氛。
3 结语
中国的歌剧是发展史至今已经有着一个世纪之久,在原创性的多声音乐结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采取写实的表演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1]这首咏叹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十分饱满,心理变化描述清晰,音乐十分有张力,歌剧《原野》就是这样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金湘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一书中,谈到追求,他这样答记者问:《原野》中蕴藏着那深厚的历史感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我,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几乎抑杀了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抑杀——反抑杀;扭曲——反扭曲;人性的呼唤,野性的反抗,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巨大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一高度,俯瞰历史,揭示人生,我找到了《原野》的真谛。[2]看得出金湘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 南利华.歌剧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 金湘.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90.
[3] 梁建新.略谈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J].剧作家,2007(04).
[4]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 杨云慧.歌剧《原野》中金子的角色分析与演唱处理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