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 江苏华西村带头人吴协恩的“三字经”

2015-05-30 10:39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华西用人转型

身为“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的带头人,吴协恩在工作中以创新的思维、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字经”,不仅朴实有华、平淡有奇、简洁有理,而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现从转型、用人、经营、管理、工作等五个方面,汇总其经典言论,以飨读者。

转型篇

“新常态”的“三个要点”我的看法,新常态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处理现在的事情,而要辩证地用创新的思维应对复杂的变化。说白了,新常态就是不空谈、不争论、不折腾,要实事求是、要脚踏实地、要有胆有识。

华西转型的“三个过程”转型升级不能追新“赶时髦”,而要按照中央精神,脚踏实地地转,要真转而不是假转,实转而不是空转。过去老书记带领华西大搞农业,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后来华西搞乡镇企业发展工业,解决的是“富口袋”的问题;现在就是要通过“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的转型升级,提升华西人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达到“数量转质量更创优,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转型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快”与“慢”、“大”与“强”、“多”与“好”的关系。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大与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快与慢需要合理把握。如果转型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因此,发展一定要可持续。可持续的,就是长久的,也是健康的。

成功转型的“三个考量”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让村民、职工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要用危机意识推动发展,而不是用“莺歌燕舞”装点门面。成功的前提,在于控制风险;成功的途径,在于解决问题;成功的保障,在于预防危机。最起码,你要对得起这个企业,对得起手下员工,对得起集团厚望。

转型要把握“三要素”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被迫转。华西如果10年前没有转,而是现在转,那一定会很难;如果现在还不转,等到10年后再转,那一定难上加难。

用胆识应对“三种变化”发展经济,过去靠胆量,现在就要靠胆识。胆,就是要有老一辈的拼劲和韧劲;识,就是要有新一代的智慧和知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应对瞬息万变的行业情形,我们必须迎接变化、拥抱变化、挑战变化,千万不能一成不变。

发展抓牢“三个字”传统产业发展要“稳”,把握机遇动作要“快”,资本市场利用要“活”。今后,要充分利用“产业+资本+人才”这一模式,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

“差异化”的“三重点”发挥自身体制活、节奏快、效率高的优势,做“综合化、特色化”,做“轻资产、活资产”,也就是从事的行业要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涉足的领域要具备稳定、健康、持续三大特性。

环保的“三关键”中国现在的转型,集中来讲就是两点:一是从过去的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型,二是从过去的无视环境转变到关心环境。环保不是简单地投点钱的问题,关键是从干部到村民都要有环保的意识、自觉的素质、长期的坚持。

用人篇

用人的“三个理念”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后。顾名思义,只有先把“人”摆对了位置,“事”才能水到渠成。用好一个人,既要给他权力,又要给他责任;既不放大他的缺点,也不看轻他的优点;既用有才能的人,更用会用人才的人。最终目的,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

用人的“三种境界”用人不要不懂装懂,要让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内行,要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特别是不要狭隘地把别人当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们变成“投资者”,要有眼光把他们变成“合伙人”,要有胸怀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用人的“三个要求”我们用的人才必须是责任感重的人、大局观好的人、事业心强的人,这不仅仅是赚到钱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

用人的“三个度”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要容得下别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开胸怀;只要不是顽固性缺点,就要放得下偏见,毕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没有一点瑕疵。

用人的“三个原则”我们既不能让能人“束手束脚”,也不能让庸人“空占其位”,更不能让下面人受到“无谓冤屈”。总之,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包容,但不能纵容;对于自己的下属要爱护,但不能袒护;对于受到的委屈要争气,但不能泄气。

责任的“三种体现”不管你是一个书记,还是一个委员;不管你是一位村民,还是一个职工;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也不管你担任何种岗位,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要明确自身应该忙什么,应该怎么忙?这就要首先明确责任。责任在哪里,心思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在哪里。

用人“新三车”老书记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好路、好车、好司机”,他这个理念,影响和促进了华西几十年的用人和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在,我也讲一个“新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

青年人要认清“三点”一个人,脑袋不富,财富再多,无非“土豪”;一个厂,效益不高,产值再高,虚有“其表”;一个家,环境不好,房子再好,并非“依靠”。我多次强调让青年人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接受锻炼,就是看重他们的水平,注重他们的创新,器重他们的闯劲。其实,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当。因为,只有今天的青年人好,明天的华西村才会好。

经营篇

做好全球化经济的“三要点”现在是全球一体化时代,做经济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宏观视野要大,站的角度要高,想的方面要全,要把世界经济的概念纳入到你的团队视野中,要能够借力世界资本市场,调配全球各种资源。

如何面对“三种变动”我们每一个做企业的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变动的世界,宏观环境不断变动,微观市场不断变动,自身发展不断变动。可以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面临着风险和挑战。所以一定要有危机感、责任感,一定要有警觉性、预判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那就是最大的危机。

经营方式的“三个坚持”华西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经营方式,还是交往原则,都应该始终坚持“简单而不是复杂”,坚持“透明而不是封闭”,坚持“规范而不是权谋”。

发展经济的“三个误区”不能用“赌”的心态做企业,不能以“短”的眼光看发展,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经营。

看新闻的“三个目的”我一直比较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财经新闻和财经评论,有的时候晚上没有时间看首播,夜里也要抽出时间看重播。通过收看这些节目,用来捕捉“风”,从而避开“险”,最终抓住“机”。

今后发展的“三项措施”中国今后10年的商机,不是“办厂”,而是“并企”。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期,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新兴产业,二是混合经济;具体措施有三点:一是明确兼并重组的长期行为,二是提升转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三是拓展传统产业的技改延伸。

旅游的“三种资源”一是大自然老天爷恩赐给我们的,像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等自然景观;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像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三是自己无中生有的。华西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像金塔、金牛、幸福园、农民公园、世界公园等80多个特色景点,都是华西人自己建造的。

公司长久重在“三观”搞高科技也好,扩能也好,能够使一个公司长久存在的,并非是它的科技有多高,也并非它的规模有多大,而是取决于它的“三观”:发展观长远不长远?价值观持续不持续?事业观健康不健康?我还是原来那句话:“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

企业的“三种比较”企业不要总讲自己的优点、长处,而要多找自己的缺点、短处,特别是要学会“比较”,要明确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同样一个“比”,有的比出积极,有的比出消极;有的比出士气,有的比出丧气。华西的企业,不要同社会上差的或者一般的企业比,而要同社会上最好的企业比。这样,才能比出压力、比出动力、比出潜力!

管理篇

“四个全面”的“三种解读”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全面”,都是一系列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是一连串凝聚人心、体现担当的战略统筹;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安排。

依法治村、依法治企的“三个自觉”华西落实四中全会精神重在“两句话”: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对此,每一个华西人都有责任。责任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信仰法治,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自觉习惯。

地位的“三个来源”华西几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使我们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只有实干,才会实在;只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同心,才能同进。

管理的“三要素”管理,就是“管”好生产经营,“理”清重点问题。不管是管理,还是用人,都要有张有弛,既要放得开、有闯劲,又要守得住、有压力,更要讲原则、有底线,最终要让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让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管理的“三种艺术”村庄管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我们干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为下面带好头、示好范,不要总是习惯于用命令的形式去支配,这样容易让下面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心不甘、情不愿。管理的艺术,就是要让人在和风细雨中接受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作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

企业负责人要做到“三个一”一丝不苟谋发展,要带着危机看问题、带着使命为集体;一着不让强管理,要管实管细管到人、干好干优干到位;一抓到底促效益,要一月抓一月、一月不放松一月。

华西的干部必须做到“三保持”权力面前保持警惕,诱惑面前保持定力,金钱面前保持清醒。特别是一个“一把手”,不仅要经常自找差距,更要自己战胜自己。

用“一抓到底”杜绝“三个虚浮”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一抓到底。如果做事还浮在表面,那就是华而不实;如果管理仍流于形式,那就是弄虚作假;如果责任仅挂在口头,那就是不负责任。分给你的一块,你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好,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落实之法”。

制度的“三条线”制度关键在执行,建设“百年华西”,没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肯定是不行的。制度就是我们贯穿工作的“主线”,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更是我们不能逾越的“红线”。总而言之,制度上要多念“紧箍咒”,自律上要多用“防腐剂”,监督上要多打“组合拳”。

干事的“三个保障”规矩是干部的“保护神”,原则是工作的“防火墙”,纪律是事业的“保险箱”。如果离开了这三个“保障”,今天不出事,明天也会出事。当然,只要事事按规矩、处处讲原则、人人守纪律,一心扑在工作上,就出不了问题。

做好群众工作的“三多三少”大华西各村“两委”班子要继续带头讲团结、讲为民、讲正气,平时工作中多一点平和的沟通,少一点激化的情绪;多一点善意的理解,少一点片面的误解;多一点有用的办法,少一点无谓的抱怨,从而把大华西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工作篇

“一把手”的“三项职责”定好战略、用好资源、挑好担子。工作就是会干事、能创造、有作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其实,只要你全心投入,工作就是一种乐趣;只要你善于总结,工作就是一种提高;只要你持之以恒,工作就是一种成就。

以“三句话”推动“三保障”一是从“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保障“华西的信仰让干部不想贪”;二是从“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保障“华西的制度让干部不能贪”;三是从“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保障“华西的监督让干部不敢贪”。

发展的“三个不”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咬住发展不放松;不管外部浪多高,我们巩固内部不动摇;不管未来多险阻,我们打造百年不停步。

科学看待“三个辩证”不要看人家对你怎么样,关键看你做得怎么样;不要听人家说了什么话,关键看你自我要求有多大;不要问外部资源有多少,关键看你经营眼光好不好。外部资源总是有限的,但可以提升的内在经营是无限的。

干部职责的“三种表现”一个干部,把可能变成可为,是本职;把可能变成不可能,是失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叫本事。你只有心中装着百姓,做事才会想着百姓。也只有这样,百姓工作才会向着你,百姓心中才会装着你。

用制度触动“三种对象”只有“一把手”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上行下效,整个团队才会好。怎么严?怎么治?要求就是践行“三严三实”,标准就是“学好老书记,管好你自己”。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律管、制度管、监督管,让还想“闯红灯、越雷池、破底线”的人没有市场,最终要让一把手“有担当、敢作为”,让团队“拉得出、打得响”,让员工“增信心、明希望”。

“一把手”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虽然“一把手”有着最终的“决策权”,但决策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的,不是这个决策关系着你个人的得失和成败,而是影响你整个单位,乃至全体华西人的利益和未来。所以,决策的背后,体现的是“一把手”责任的大小、担当的轻重、使命的多少。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再强调:一个“一把手”一定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如何确保决策正确,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统筹好“村内与村外”这两个大局,分清楚“集体与个人”这两种利益,兼顾到“民主与集中”这两大主题。

干好工作需要“三识”在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既要有常识,又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如果你仅仅有常识、缺见识,就难免陷入平庸;如果你仅仅有见识、缺胆识,就难免纸上谈兵;如果你仅仅有胆识、缺常识,就难免导致失误。你只有同时具备这“三识”,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向老书记学习的“三条”在我看来,老书记之所以了不起,关键是他始终做到了这样三条:第一,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第二,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第三,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老书记身上好学的东西,我要先学。为此,从2013年开始,我不拿奖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其实上级这些年来批给我的奖金,至今已有1亿元,我也全部留给了集体。我的目标,就是通过更加有效的举措,使华西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健全、文化建设更繁荣、生态环境更和谐、发展进程更持续,最终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健康长寿的“百年老店”!

猜你喜欢
华西用人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转型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沣芝转型记
用人还需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