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2015-05-30 07:52刘桂红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技能培养模糊性教学目标

刘桂红

【摘 要】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的阐明存在模糊性和万能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教育工作者单方面认为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真正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学到的只是一些空洞的语文理论,在现实中并无多大的用处。本文针对以上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教学目标;模糊性;万能性;技能培养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客体意义,甚至内化为一个人的一部分而存在。作为社会成员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过不同的教育。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成员而言,教育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并且越来越具有终生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虽然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孜孜的探索与研究这一点是不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它的作用,而且在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错误或者是没有把握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甚至会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狭隘的说,就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就很重要,也是人们争论比较多的地方。就单单从教学设计这一定义来说,人们就说法不一。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M.Reigeluth)指出: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有不同理解。一种是将它看作过程,一种是将它看作结果。将教学设计看成是结果的人,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最后要形成的产品或者要实现的任务。将教学设计看成是过程的人,重点放在探讨如何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实际上,“教学设计”常用于指过程和结果的任何一个,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教学设计”的含义,但无论将教学设计看成结果还是过程,其根本任务都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阐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阐明学习者通过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这些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不仅是编制评价试题的依据,而且也是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实施的依据。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在语文教学方面也同样如此,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GPS导航系统,即使我们身处非洲丛林迷失了方向,只要知道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眼前就会立即豁然开朗。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这样的教学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就好比我们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算法的公式一开始就用错了一样,南辕北辙,错误的结果是肯定的,即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甚至很多人孜孜以求、呕心沥血,但结果还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因此,非常有必要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阐明具有模糊性和万能性。

根据梅格的研究,教学目标由三要素组成,即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有学者在梅格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了对象(audience)要素,于是就有了教学目标的ABCD要素:

A.对象——学习者;

B.行为——完成教学后,学习者的终点行为;

C.条件——学习者终点行为表现的条件;

D.标准——终点行为的最低标准。

梅格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的对象学习者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中学学生。而在行为和条件方面,这一方向的正确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行为和条件的解释和我们在具体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就显得大而空,就是我们在具体的语文课文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时也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即使有时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一效果不一定就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大而空的理论带来的消极后果,教育研究者们制定了一些教学目标阐明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为我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行为术语法在技能领域就给出了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这种方法固然很好,但是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阐明教学目标时也就是在用这些行为动词时陷入了模糊性,甚至这些动词有时是具有万能性的。例如迁移这一栏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举一反三的解释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对触类旁通的解释是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我们从这两个词的意思解释来看,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拓展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习中就是掌握学过的这一语文知识或技能,并掌握这一规律,然后应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这些模糊的词语的出现就造成了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大肆运用这些词语起来,甚至这些词语是万能的,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语文课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教学目标是:

(1)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

(2)理解小说情节结构。

(3)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很具有针对性,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但第二、第三、第四点就显得大而空了,甚至可以说在学习小说时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万能的,哪一篇小说没有情节结构,哪一篇小说没有人物形象,哪一篇小说又没有主题呢?如果把这定为学习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那么笔者认为是一点针对性也没有了,甚至可以说是制定教学目标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模糊性和万能性来搪塞一下罢了,纯属敷衍了事。

俗语说: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会,也就等于是这个人什么都不会。因为这个人已经没有了个性。那么我们不妨套用这一俗语,也可以说:如果一个语文教学目标可以运用所有这方面的语文知识,也就等于这个语文教学目标什么效果都没有。因此,教学目标在阐明这一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黄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D].四川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技能培养模糊性教学目标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