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涌动生命的校园生活淡化“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2015-05-30 07:52刘莉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留守儿童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至大中型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多。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长期缺乏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以及对父母的思念,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旷课、逃学甚至辍学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校园生活使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得到淡化成为目前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校园生活

开学了,报名的学生和家长几乎同样多。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说明家长并不担心缴费的安全,而是想见一见教孩子的老师,和老师说上几句话,安顿好孩子的食宿。在他们几乎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的瞬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家长那渴望的眼神满是对孩子、老师和学校的期待。

一、当前校园生活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家长期待的不仅仅孩子学习好,更多的希望是孩子的健康的成长。何为健康成长,显然“灌输”一个书呆子,不是健康成长。家长的离去不是转瞬的事,长时间的远行,意味着孩子不再能够享受纯粹家的温馨,而学校成为他们孩子重要成长的场所。我们怎么办?时代要求我们去完成塑造留守儿童完美人格的使命,给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涌动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作为农村学校,并且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给留守孩子提供充满朝气的校园生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反思过去甚至是当前的学校生活。生活与教育,生活是根本,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实的学校把教育纯粹化了,学生成为为教育而生活,上学、学习、考试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似乎他们生来就是为了上学、考试、分数,只有知识没有其它。也就是说现实学生接受的许多东西都是强加的,且毫无意义,因此这样的学校生活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充斥着单调、乏味和枯燥,哪有生命活力可言?

二、改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

另外,现实学校中,功利的驱动和应试教育的需要,大力宣传什么校园“封闭式管理”,制度严谨等。把学生封闭在学校和课堂,自然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但社会进步的、丰富多彩的东西也被隔绝了。学校固然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但不是唯一的空间,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把学生封闭在学校和课堂之中,就很少有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们创新思维被桎梏,何谈发展。学校制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规则,对于保障学校有序运行是不可缺少的。但制度过严、过于苛刻,则成为“驯化”学生的工具,每个人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谈不上了。

1.减少理想化的说教方法

我们让学校生活更贴近实际,尽量少一些理想化的说教。开学之初,新生入学,学校不是单纯的、严肃的纪律教育,而是生活教育和规范行为教育同时进行。先让生活老师打头阵,耐心引导他们如何住宿(穿衣、叠被、洗漱、物品摆放等),如何就餐(购饭卡、排队、打饭、刷洗碗筷等),然后才是纪律、学习方法教育。他们父母不在家,寄宿制学校对学生衣、食、住、行的教育最现实不过了,这样学生初步找到了家的感觉。

2.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校生活要充满生命活力应敢于放手让他们“玩”。“寄宿”的学生,很少有与父母一起游戏、玩耍,在父母面前撒娇、“顽赖”的时间,生活老师和文化老师应设法接替这个角色,做他们代理家长。于是我们微机室老师带他们“上网”,食堂里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校内“怡心园”设有棋盘,它们可以对弈,小鱼池他们可以垂钓。春天柳树发新枝,老师教他们制“柳笛”;“音乐室”可以纵情唱,“书画室”他们可以“练一笔”,操场的云梯、秋千可以爬一爬,荡一荡。“想出去玩!”,行!背起行囊到野外去,拔“毛燕”,捉泥鳅、挖芦根……。这样让学生走出单纯的科学世间,将日常生活世界、人文世界融入其中;走出书本知识,将社会实践融入其中,使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走出课堂,将课外生活融入其中,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样让孩子成长的过程更趋完整,家的感觉更浓了。

3.“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的创建

“留守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免不了会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问题学生也多属于“留守学生”。对此我们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专门培训了一部分老师做兼职“咨询师”,定时开放“活动之家”和“咨询室”,要求咨询师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什么问题,不恼怒、不训斥。把咨询师们能引导学生把心里的问题倾诉出来并能排解,作为考核他们成绩的标准。他们不仅听他们自愿上门说,而且结合班主任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和这些学生攀谈,和他们玩,一起吃饭、下棋,甚至引导他们落泪、发泄。淡化课堂,释然后又把他们送回课堂,卸掉心理负担后的他们,对学校这个大家庭更依赖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爱就不存在教育。作为老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且还应有一定的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帮助和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掌握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涌动生命的校园生活逐渐将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问题得以淡化。

参考文献:

[1]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09)

作者简介:

刘莉杰,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在职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留守儿童
校园生活里的尴尬事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精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欢乐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