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 刘金全
摘要:文章基于吉林省汽车产量和GDP年度增长率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运用冲击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体考察吉林省汽车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问题,结论表明:汽车产业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较大的贡献度,而经济增长对吉林省汽车产业的正向影响稍显滞后。
关键词:汽车产业;GDP;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 引言
由于汽车产业具有增长率高,发展迅速等特征,自其诞生之日起,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就对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吉林省可以说是汽车工业的摇篮,自1956年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至今,经过50多年的建设,吉林省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以一汽集团公司为核心,以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贸易为一体,全车型、全系列发展的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同时吉林省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雄厚资本与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由此可见,汽车产业无疑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那么,汽车产业的发展究竟能够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带动效应?并且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近年来,有诸多学者从定性和定量多种角度考察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贡献度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1958)认为,汽车产业作为社会间接生产活动的典型代表,应该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Richard和Philippe(2001)以经济增长模型和地理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发现在产业集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也能推动产业发展。Veloso和Fuchs(2004)对亚洲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中国将在亚洲汽车市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朱英明(2002)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数据,发现产业发展能够成为宏观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增长重要的“预测器”。余小华和魏晓宁(2003)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集聚度进行系统测度,认为市场的需求数量和不同产品的差异性对集聚度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韩颖和潘志刚(2005)具体测度了我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促进作用,认为我国汽车工业每增加1元产出,就可以直接促进相关联产业的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合计242元,即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
考虑到深入分析汽车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利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全面透析和测度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以期为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 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测度
我们首先将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继而通过运用冲击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体考察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在此,我们选择吉林省汽车产量年度增长率数据来度量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并采用吉林省GDP年度增长率数据度量吉林省经济运行情况,样本区间为1998年~2013年,数据均源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图1首先给出了吉林省GDP增长率(GDP)及其波动成分(CYCGDP)和趋势成分(HPGDP)的时间轨迹。如图1所示,1998年~2007年的时域区间内,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持续稳健的增长态势,至2007年一度达到了23.6%的增长率,但是自2007年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陡升陡降的波动态势。从最近3年经济增长率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仍然呈现出大致缓慢下降的趋势。我们从GDP增长率趋势成分(HPGDP)的时间轨迹可以更为清晰地发现上述规律。具体而言,1998年~2007年,GDP增长率趋势成分呈现逐步攀升的迹象,而自2007年金融危机出现至今,GDP增长率趋势成分则呈现出缓慢下移的趋势。此外,我们从GDP增长率波动成分(CYCGDP)的时间轨迹可以直观地发现,2007年~2013年吉林省GDP增长率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波动特征。
图2描绘出了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CAR)及其波动成分(CYCCAR)和趋势成分(HPCAR)的时间轨迹,我们发现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在整个样本区间内都呈现出剧烈波动的态势,1998年~2002年,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快速攀升,而到2005年就下降至-10%的最低值,之后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态势。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趋势成分 (HPCAR)的时间轨迹则体现出平稳中略有下滑的趋势。此外,我们从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波动成分(CYCCAR)的时间轨迹可以发现,从2001年至今,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都呈现出十分剧烈的波动迹象。
鉴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不僅可以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之间所存在的影响机制问题,而且能够探究随机扰动项,即外部冲击对所构建的整个模型系统的影响情况,因此,VAR模型不仅愈加受到重视,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的冲击影响。
标准的VAR(p)模型可以具体表示为如下形式:
yt=A1yt-1+…+Apyt-p+BXt+ut(1)
其中,yt代表n个维度的内生变量,Xt则代表d个维度的外生变量。而A1,…,Ap以及B都代表系数矩阵。此外,式中的ut代表随机发生的扰动项。我们还可以将方程 (1) 进一步表示为如下形式:
yt=A1yt-1+…+Apyt-p+ut(2)
其中,y代表个维度的内生变量yt对d个维度的外生变量Xt的回归残差值。我们可以将其具体表示为:
A(L)yt=ut(3)
在此,L代表滞后算子,而滞后算子L的参数矩阵具体形式为:A(L)=A0-A1L-A2L2-ApLp,A0=I。
参考上述标准的VAR模型,在本文中,我们将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CAR)视为X1序列,将吉林省GDP增长率(GDP)视为y序列,从而获得如表1所示的VAR模型各个系数的具体估计结果,在此,我们根据AIC和SBC信息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p=2。从表1中可以看出:
滞后一阶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664 3,滞后两阶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03 6,即不同滞后阶数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影响的方向和大小都截然不同。滞后一阶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112 4,滞后两阶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119 8,即不同滞后阶数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影响方向相反。滞后一阶的GDP增长率对汽车产量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1.061 4,滞后两阶的GDP增长率对汽车产量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1.060 6,即不同滞后阶数的GDP增长率对汽车产量增长率的影响方向有所差异。滞后一阶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21 7,滞后两阶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71 3,即不同滞后阶数的汽车产量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都不同。
我们利用VAR模型进一步测度随机扰动项对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以及GDP增长率的具体影响情况:
我们在图3、图4中刻画出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冲击响应轨迹。
如图3所示,当发生1标准单位汽车产量增长率正向冲击时,总体而言,GDP增长率变化集中在0.02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在冲击发生的当期,GDP增长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化,而在第2期时达到0.019 4个单位的正向最大冲击响应,继而反应快速下降为负值,在第4期达到-0.017 5个单位的负向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向零回归。观察图4我们发现,当发生1标准单位GDP增长率正向冲击时,总体来讲,汽车产量增长率呈现出相对较强的冲击响应。具体而言,在冲击发生的当期,汽车产量增长率下降为-0.010 6,并继续向负方向推移,并在第2期时达到-0.046 0个单位的负向最大冲击响应,而后又缓慢攀升,至第4期达到0.036 7个单位的正向最大值,最终向零值靠近。
方差分解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测度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下面我们基于方差分解方法来识别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相互影响的贡献度问题,方差分解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影响的贡献程度不断增加,从第2期的13.755 7逐渐增加至第5期的22.557 5。此外,GDP增长率对自身的贡献度占极大的比例,但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 所得结论与经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吉林省1998年~2013年期间的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冲击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具体考察吉林省汽车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最终获得了如下重要结论:
一方面,基于VAR模型具体测度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实证结果说明,不同滞后阶数的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不尽相同,汽车产量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在当期即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GDP增长率则在滞后二期才能够对吉林省汽车产量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基于冲击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影响关系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吉林省汽车产量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反应较为迅速,而吉林省GDP增长率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则稍显滞后。冲击响应函数结果表明,汽车产量对于GDP增长率的冲击在第2期即收到效果,而后冲击逐渐减小。而GDP增长率对汽车产业的冲击则在第4期才出现正向反应。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说明吉林省汽车产量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率。需要注意的是,GDP增长率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虽然滞后,但其影响程度却远大于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此可见,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因此,要促进吉林省经济的良好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加快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这就需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进汽车产业重组,确保汽车产业的稳定增长,从而才能在汽车产业的带动和引导下,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Richard B,Philippe,Cianmarc.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with and without Capital Mobility[J]. HWWA discussion paper,2001:1-43.
[3] Veloso F., Fuchs E.The Future of the Asian Auto Industry: Regional Integration Alte- rnative Designs and Chinese Leade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2004,(35): 111-141.
[4] 韓颖,潘志刚.汽车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139-143.
[5] 余小华,魏晓宁.对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度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3):72-74.
[6] 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66-72.
作者简介:刘金全(1964-),男,汉族,黑龙江省密山市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金融计量学、经济计量学;闫超(1985-),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金融计量学、经济计量学。
收稿日期: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