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林
[摘要]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教学环节的基础工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非专业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能力定位、评价定位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19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化发展。根据对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企业的调查反馈,发现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能够胜任岗位需求,且具有较好再学习能力的学生最受青睐。
但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认可度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度较低的原因,中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中职生大多都是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差者,这些学生不自信,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当前的中职学校学制(2+1)较短,各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而忽视文化基础课的设置,这些都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作为中职教育教学极为重要的构成,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审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症结,更加突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特性,更加明确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将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任务、专业规范等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才能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突破瓶颈,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一、教学目标应结合专业发展需求
中职语文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通教育对比,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我们应明确把握中职语文教学的这一基本属性。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不强,加之比重较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财经商贸类专业安排两个学期,每周两节语文课;汽车机电类专业只安排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语文课,中职生用在语文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将文化基础课中重要的语文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发展。
要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就要在教材编写上下工夫。中职语文教材的编排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职业化的特点,要有实践性和典范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创设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按照接受任务、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实施过程、修改完善等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既符合职业工作特点,又符合教学任务要求以及教学改革要求。
同时,教材编排要注重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接受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材内容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及专业的实例,且难易适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切不可照本宣科,一味地只注重课堂讲解,要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
笔者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均以学生职业工作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根据工作实际需求,设计了条据、总结、计划、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信函、经济合同、商业广告、市场预测分析报告、求职信等十个学习情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每班分成若干组,确立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鼓励学生自学,培养他们协作学习能力。在各类语文实践活动中,把课堂交给各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做语文实践课堂的主人翁。
教学内容要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精简,从而保障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
试想,如果学生将来想做一名汽车维修工,却看不明白机械说明书;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却缺乏沟通交际能力,不能与领导、同事很好地沟通和相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要求写一篇应用文,学生却连应用文的基本格式都不会,更不会组织素材和语言。学生陷入如此的尴尬处境,可归咎于语文教学职业性的缺失。
二、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两种能力
(一)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根据对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回访调查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受到用人企业的称赞,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偏弱也是受访企业的普遍反馈。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交流感情和信息的载体,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能力。但是,当前绝大部分中职生的口语学更难进行。
3.数学教师的课堂表现不佳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基于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教学时间与文化课教学时间的比例为6∶4。因而,数学课的学习时间大量缩减。学生在本来基础不好的情况下,缺少时间进行训练,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时间支配不足,教师有时为了赶进度,不管学生听不听课,只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师生互动困难,教师教学方法无法灵活变换,因而课堂枯燥无味,使本来就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学生兴趣不高,逐渐厌倦上数学课,甚至放弃学习数学。
二、艺术类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1.从学校的角度来分析。随着大学不断扩招,绝大多数初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各级普通高中,而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多是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学校为了生源,不设门槛或门槛很低,只要学生愿意来读就录取。这些学生本就基础差,上课根本听不懂或根本就不想学文化课。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不断地降低要求,把平时成绩计算到期末总评成绩中,即使期末总评不及格,也可以通过补考时再降低要求,以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学生学习没有任何压力,即使不认真学习,将来也能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他们认为对将来工作一点用处都没有的数学课?因此,在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
2.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部分学生固然是喜欢艺术才学习艺术的,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薄弱不得已才选择学习艺术的,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被家长安排来学习一技之长的,更有个别学生初中还没有毕业就来报读的。这些学生入校后,文化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异常艰难,数学对他们来说又是最困难的科目,以至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放弃或半放弃状态。
3.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超男”“超女”“好声音”“最强音”等电视选秀节目的热浪来袭,激发了更多学生对艺术专业的热捧,认为这是成名之道、生存出路。这些学生突出了专业特长,淡化了文化底蕴,认为只要有专业实力站在全国观众面前,文化课学习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因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对待数学学习可谓是完全无视。
三、改善艺术类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对策探究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艺术类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首先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的选择。虽然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生源严重不足的现象,但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造成漠视文化课学习的恶性循环,学校要适当地提高入学门槛,重视专业基础考查的同时,也要提高对文化基础的参考,而不能不加选择地录取学生。学校如宁肯短期内减少招生进行优生教育,也不至于粗制滥造形成恶性循环。
2.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的重视。学校领导应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的听课状态。对于上课风趣幽默,语言形象生动,讲授知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方式方法灵活多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加以肯定并树立学习榜样,组织公开课、示范课,通过交流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同时也督促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数学课堂中放弃数学学习或学习态度懒散的学生,学校应加大管理力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监管。也可以采取文化课成绩末位淘汰制度,引起学生及家长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而不至于学生轻易放弃数学学习。
3.教师的重视。数学教师要凭着高度的责任心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探索各种教学方法、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班主任的观念和意识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时常有意无意地宣传数学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4.适当取舍教材内容,降低教学难度。
基于学校教学特色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数学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有些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或抽象深奥,或繁琐冗长,而高考考查的可能性不大,应尽量回避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可大体讲一下,学生能听懂更好,听不懂就只作为一种了解而已。进入高考总复习阶段,学生要抓基础,不做偏题难题,掌握基本题型、基本方法就足以达到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狠下工夫,为学生量身设计高考数学辅导方案,将手中的资料再加工,变得适合学生使用,在课堂上反复讲解,举一反三,尽量降低难度和起点,使学生听得清楚,弄得明白。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不可能通过某一种方式方法就使全部学生的数学水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只要认清关键问题所在,通过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家长的配合,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会研究出提高艺术类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更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凤琴.中等艺术学校数学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
[2]张敏林.艺术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3]曾庆宇.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2(4).
[4]赵坤.高中艺术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J].学周刊,2010(10).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