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5-30 22:27:03钱丽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德育英语生活

钱丽华

[摘要]《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在英语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充分挖掘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

[关键词]德育渗透身正为范立足课堂延伸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55

《左传》曰:“德,国家之基地也。”《论语》曰:“为政以德。”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英语教师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寓道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达到“花经时雨色愈新,鸟遇清风飞易疾”的效果。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为学生耳濡目染。教师的情感、生活观念、素养甚至精力爱好,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个性、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的形成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阅历,提身自身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在课堂和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充分展示人文修养,做到像陶行知说的那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使学生真正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和品行引领学生树立起核心价值观。

二、立足课堂 ,润物无声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的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我们英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之外,更要用英语课堂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1.钻研教材,寻找情感和人文因素,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内涵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富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教材围绕换话题分板块编排,特别突出表现了对价值、态度、情感目标的重视,比如教材中的话题不但涉及家庭、朋友、兴趣爱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涉及文明礼仪、环境保护、风俗习惯等,这些话题也成为教师挖掘、开发情感因素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素材和渠道。如在7B Unit 3A Lucky escape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双胞胎兄弟的勇敢机智。Unit 5A Brave young man 通过主人公救人于火场的英勇表现,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8A Unit 4和Unit 5通过对可爱熊猫和丹顶鹤现状的忧思,激发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地球的意识。9B 系统介绍了我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地大物博、风光秀丽的国家而自豪和骄傲。

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也承载了不少德育元素,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得到升华。

2.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生活,在情境教学和道德两难中发展自我

①要在有限的45分钟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提升道德认识,感受道德生活的意义,那么教学就不能单一地定位于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哪些能力,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与道德的认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拉近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Welcome to Beijing时,可以在课前用《北京欢迎你》的MTV引入,让学生对北京各个景点有直观的认识,感受北京的美,聆听音乐的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例如,讲授The Taiwan earthquake时,屏幕上汶川地震后的一幅幅图景立即揪住了学生的心,使其对地震有了震撼的认识,更让学生有了一次重新认识生命、珍惜现在的感受,学生进入了意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②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及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和语言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孩子们的内心需要。在情境交际中学习关心他人、互助友爱、 文明礼貌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等优良品性。比如,我在教授7A Unit 5 Shopping之前了解到有两个学生即将生日,于是就将两人的照片设置在PPT中,告诉其他学生班级中有两位同学即将过生日了,那么,作为同学会买什么礼物送给他们呢?要求他们与同桌编对话进行口头交际。而恰巧教授本课的那天是感恩节,所以利用shopping这个话题,延伸到“Today is Thanksgiving Day, who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 you?”答案大多数是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帮助过他们的好朋友,然后询问他们“Do you want to buy a present for him/her? What will you buy?”但是因为当天学生去买礼物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他们直接在课堂上制作一张贺卡,用英语写上要对所感激的人说的话,很多学生都用最简单的英语写上了最质朴却最真挚感人的话。如一位男生写道“Dear father and mother,I know you work hard and I always make you unhappy, I want to say Happy Thanksgiving Day to you and I love you! I will study harder, believe me!”利用这样两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方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另一方面也收获了一片感恩的心。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一位学生在生日那天送了一块蛋糕给我,而上完这一课的第二天,我们几个任课教师的桌子上都多了几张贺卡和礼物。

③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两难问题可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教师可以多在课堂中讨论关于公正和道德的问题,尤其是对发生于课堂中的事件进行讨论,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多种多样的任务,特别是像“If...what will you do?”类型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抉择。例如,9A Unit 5 Audrey Hepburn一课,通过对奥黛丽一生的介绍引领学生了解到是她的爱心和人格,使她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于世。然后对比现在很多演艺圈的明星,比如章子怡的诈捐门、陈冠希的艳照门,让学生讨论对这些演艺明星的看法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促使部分学生学生对自己持有的社会观点进行反思,“只有当道德教育内化于学生心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鼓励肯定,在激励中巩固德育成果

“激励和赞美,是教育的灵魂,是让学生按照教育者的理想成长的阳光,犹如小树都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一样。”教师的每一点肯定都会成为学生巩固其道德行为的动力,比如小组表现优秀时一次全班的鼓掌,会使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一本小本子可以使学生兴奋半天,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男生为女生让座时得到的一句表扬可以使其心留余香,了解教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及时肯定学生的优良行为,夸出一个个好孩子。

三、 延伸践行,浑然天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处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只有将德育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在常态生活中的实践和体验才能让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例如,我在教授完8b Unit 2 后要求学生在周末用眼眸触摸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然后用英语写出真实的家乡变化,再附上照片,让他们体会园区十五年辉煌的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质的飞跃,体会家乡的美,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再如北京奥运会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创造编写英文小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了解奥运知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礼貌语,使“Excuse me.”“Thank you.”“Sorry.” 成为学生的口头禅;看到外教会主动打招呼“Good morning.”“Welcome to our school.”...从而体验生活的意义,过有德性的生活,真正让德育回归生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我们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让祖国的花朵在德育的雨露下开得更艳;让他们乘着德育的春风,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康俊民.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J].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2002(24).

(责任编辑黄晓)

猜你喜欢
德育英语生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读英语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