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2015-05-30 19:27刘樑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对策教育

刘樑英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正向城市转移。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现在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分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条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2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群体出现在社会中,当然他们当中的一些子女也会随之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流动人口子女。那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这条路上,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他们的教育现状又是怎样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样让这些孩子和本地的孩子一样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

为了生活,他们来到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赚钱,而作为70年代和80年代的父母,尽管其生活极不稳定,又缺乏保障,但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和家庭团聚的传统观念使之不顾一切困难地把他们带到这里。流动人口子女就不得不面对社会对待他们的严酷现实——入学问题。一部分符合流动人口子女招生条件,材料齐全后进入公立学校;一部分则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入学精神的领会不全面则进入收费的政府批准的私立学校;更有甚者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成长的经历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孩子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之间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居住环境、言语交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也很忙碌,而无心去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无暇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想法。还有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要么对子女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子女放任自流;要么教育方式粗暴、简单,造成子女感情淡漠,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还有一些家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亲小疏大,使子女孤独自卑,形成心理障碍。

因此,面对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如何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如何使他们融入新的集体,使这个集体健康而和谐,成为我们十分关切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一一分析。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流动人口子女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有的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有的甚至就是在这个城市出生和成长的,但因为生活环境和文明素质与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流动人口子女还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困惑:他们在城市出生和生活,努力想成为福州人,但是他们感觉到自己永远不会被视作其中的一员,他们也不想回老家,不想和他在老家的乡亲相提并论。因此,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2)学习的困境。中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行新课程的改革,这就出现了各地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等现象。这给流动人口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教材的问题,还要面临不同地区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这不仅是加大了学习难度,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挫败,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

2.家庭层面的问题

流动人员教育文化程度低,素质普遍低下,处于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下层,流动人口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匮乏,客观上也难以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有的家长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对于其他的一些活动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字、算帐就行;更有甚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行了,只把学校当作是“托管场所”。

3.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籍管理上的困难。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给学校工作增加了负担,有的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关于学生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在班級内部实行一对一帮扶制度。帮流动人口子女找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专门帮助他们的学习,组成帮扶小组,这样既可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难的问题,还可以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更容易融入班集体。

(2)重视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在感情上都会出现一定的缺失,现在他们来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更加地关心和照顾他们,让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以便区别情况区别对待,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尊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要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

2.关于家庭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课堂,引导家长走进学校。宣传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对义务教育权利的认识。以个案为案例,作为培训和指导的材料,同时向家长传授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去。

(2)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平台。学校要调用各种策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校方单一的活动,成功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基础之上,学校要和家长之间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我校教师与家长通过“家访校访”联系的方式;通过指导、交流,增强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与家庭深入沟通,教育形成互动。我们还利用“校讯通”定期向家长发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在校的表现,作业的布置情况等,使“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促进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3.关于学校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教师要增强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就需要教师付出的更多。捕捉流动人口子女的“闪光点”。一些流动人口子女犹如未经冶炼的矿石,优劣并存,只要耐心探索、琢磨,定会发现宝贵的东西。流动人口子女有缺点时,不能老是听到批评、呵斥,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流动人口子女就要及时肯定,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鼓励。当然,表扬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要少夸聪明,多夸勤奋;少夸优秀,多夸进步。

(2)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展开针对性教学,积极探索最适合的方式,培育流动人口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至于让他们偏离正确的方向。

流动子女的教育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更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和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构筑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对策探讨》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 学术期刊

[2]《国家一般课题“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述評》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年

[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教育在线

猜你喜欢
对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什么是“好的教育”?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