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华
主干知识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化学用语
易错点1: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分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
易错点2: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足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将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均是物理变化。
易错点3:认为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分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易错点4:认为SiO2、NaCl是分子式。
分析:只有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才有分子式,如O2、N2、NH3、H2SO4、CH4等。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和离子化合物(如NaOH、Na2CO3)等均是化学式,不是分子式。
主干知识二:常用化学计量
易错点1: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分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_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mol-1进行计算。
易错点2: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在计算时应使用溶液的体积。
易错点3: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单位的转换。
主干知识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易错点1:由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就认为它们均属于电解质。
分析: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对象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不能将物质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为电解质的依据。
易错点2:认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就一定为强电解质。
分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其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有关。
易错点3: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将物质的存在形式写错。
分析: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其余的物质均用化学式表示。
易错点4: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共存时忽略隐含条件。
分析:常见的隐含条件: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性气体的溶液等。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等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③MnO4-、NO3-、CrO2O72-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④题目要求.是“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易错点5: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其氧化能力就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其还原能力就越强。
分析: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氧化性就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易错点6: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一定不发生反应。
分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十H2O,HO2SO24表现强酸性。
主干知识四: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易错点1:认为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
分析:同主族元素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但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则不存在此规律,如碱金属元素原子的半径要大于下一周期卤素原子的半径。
易错点2:认为离子键的实质就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分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
易错点3: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分析: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O2O2中含有非极性键,NaOH中含有极性键。
主干知识五:化学反应与能量
易错点1:比较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大小和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时,易混淆“+”“-”号和单位。
分析: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用△H表示,△H由符号和数字组成,单位是kJ·mol-1计算和比较时要包括“+”“一”号。而化学反应中放出和吸收的热量没有符号,只有数值,单位是kJ。
易错点2: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极一定为负极。
分析:判断原电池的电极时,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如Mg-A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Mg为负极;而Mg-AI-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Al作负极,因为Al与NaOH溶液反应。
易错点3:认为增大压强就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分析: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了气态物质浓度的改变。①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②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人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易错点4:认为只要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平衡就会移动。②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化学平衡不移动;对于恒温、恒容条件卜.的气体体系,通人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改变体系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使用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
主干知识六: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易错点1:认为铵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一定有氨气逸出。
分析:溶于水的NH3主要以NH3·H2O形式存在,如果溶液巾的NHO3达不到一定的浓度,就不会从溶液中逸出。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或浓溶液中才有NH3逸出。
易错点2:认为浓硝酸不如稀硝酸的氧化性强。
分析:削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的依据是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是得电子的多少。虽然浓硝酸作氧化刹时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比稀硝酸作氧化剂时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高,氮原子得电子少,但反应剧烈,得电子容易,所以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易错点3:认为氧化性酸与酸的氧化性是一回事。
分析: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易得电子,酸的氧化性应包括H的氧化性(酸所共有的性质)与酸根的氧化性(氧化性酸的特点)两部分。
易错点4:浓硫酸与金属单质反应时,易忽视浓硫酸的两种作用。
分析:浓硫酸与金属单质反应时,一部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另一部分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盐。
易错点5:认为SO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性所致。
分析:SO2的漂白性是指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SO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主干知识七:常见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易错点l:认为金属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分析: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易错点2: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在常温下,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分析:钝化是铝、铁等金属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r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加热时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会剧烈进行。所以钝化是中于发生化学变化所致。
易错点3:混淆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与热稳定性的内在联系。
分析:易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受热难分解,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受热易分解。
易错点4:忽视金属铁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量的关系。
分析:金属铁与浓硝酸反应时,如果铁足量,开始时生成Fe(NO3)。和NO2,随着硝酸浓度的减小,还原产物变为NO,当硝酸完全反应后,过量的铁与Fe(NO3)3反应生成Fe(NO3)2。
主干知识八: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易错点1:认为可用酸性KMn().溶液除去甲烷中含有的乙烯。
分析:乙烯被酸性KMn()1溶液氧化后产生了二氧化碳,达不到除杂的曰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易错点2: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分析:虽然两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易错点3:认为乙醇与乙酸发,卜酯化反应时,可以用NaO>H溶液作吸收剂。
分析: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减小乙酸乙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生物析出;吸收蒸出的乙醇:除去蒸出的乙酸:小能用 NaOH溶液,因为NaOH溶液碱性很强,会使乙酸乙酯水解,重新生成乙酸和乙醇。
主干知识九: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易错点1:混淆量简和滴定管的刻度设置,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将误差分析错误。
分析:量筒无“0”刻度,刻度从下往上增大;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刻度从上往下增大。观察两者的刻度时,相同的失误,误差是相反的。
易错点2:混淆洗气瓶用于净化气体和收集气体时的区别,将进出气管接反。
分析:洗气瓶用于净化气体时,应“长管进、短管出”;用于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应“短管进、长管出”。
易错点3:混淆试纸的使用要求,测溶液的pH值时,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分析:使用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时,要先用蒸馏水润湿;使用pH试纸时,不能将试纸润湿,否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
易错点4:将“点燃”“燃烧”“加热”“高温”等混川。
分析:“点燃”是用点火的方式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使之燃烧,是反应的条件:“燃烧”足过程;“加热”和“高温”都是反应条件,都必须连续不断地提供热量,只是温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