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6-01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更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学生创设一个非常积极的刺激(学习行为)环境,以便使学生做出教师所期望的反应或行为。课堂提问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以便使教师对教学细节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控。在课堂提问中也同时给老师创造了一个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帮助学生的良好的机会。同时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使老师将学习的责任不断转向学生自己。
对于同一个化学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提问设计,不同的学生对象也应该有不同的提问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问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等,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下面就化学课堂提问的“八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难易度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以全班学生的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与解答,逐步突破教材难点,把握知识要领,掌握化学问题中的内在规律。
二、深广度
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重点突出,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深入领会化学规律中所反映的本质性的东西。如果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所以,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好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对该知识在教材中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化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超出标准的或偏难的不易多问。
三、梯度
一般说来,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让学生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梯度,即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层层递进中有所提高。
四、新颖度
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力求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
五、密度
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不要满堂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要努力做到“多一问嫌多,少一问而不足”的绝妙境界。
六、速度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0秒钟,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那种“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种提问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赶速度,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七、趣味度
处在花季的中学生富于想象,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一定要富于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化学。如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用水可以灭火、燃着的蜡烛可以吹气而灭”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其实水也能点火、吹气也可以引起物质燃烧,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此肯定是充满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教师借助准备好的化学实验(在酒精灯的灯芯中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颗粒然后滴加水,酒精灯会燃烧;在一团棉花中撒一些过氧化钠粉末,然后用玻璃管小心向棉花吹气,棉花燃烧)让学生观察,学生一定充满好奇,一定会对这样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背的情景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适时进行追问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实验中酒精灯、棉花團为什么会燃烧?几个小实验、几个问题使整个教室中洋溢着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学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理解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
八、开放度
精心设计开放性提问,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要多角度的思考、多因素的分析、多方法的解决,这也是作为一名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可以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和延伸,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天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度”,充分发挥课堂提问效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