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错题实例多形式解析

2015-05-30 03:27李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李敏

【摘要】错题讲评是高中化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错题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充分利用错題这一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错题解析 自我点评 串零成整 创设台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0-02

“真是笨,讲过那么多遍居然还做错。”化学老师经常会对学生做错化学题目发出这样的感叹。但深层次的想是否真的完全是学生笨的问题呢?学生往往只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科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科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科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平时做错时只就题改题,不对知识系统和科学方法进行归纳,因此常常出现错误不断重复。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学生应对错题的能力,就必须注重对错题的讲评,多形式解析、有针对性归纳错误原因,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透过错题发现知识的盲点,清除学习上的障碍。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感悟,谈一谈在错题讲评效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大家交流。

1.课前精心准备,把好脉,找病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目前化学学科课时明显缩短的情况下,课堂上的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因此教师除了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外,还必须做好错题统计。选择题的统计可用答题卡,可以利用读卡机精确统计出学生错误的题目和选项,从中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或漏洞。主观题方面,可以统计学生的思维情况,有哪些答题要点回答出来了,有哪些要点没有回答出来;还要进一步反思,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是由于思维定势,不会变换,还是由于不会信息迁移,或是答题技巧未掌握或其他原因,当然有时学生的错误千奇百怪,老师也不一定分析得出原因。

【案例1】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氧化、吸附、絮凝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其生产工艺如下:

(1)反应①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因在温度较高时KOH 与Cl2 反应生成的是KClO3。写出在温度较高时KOH 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在反应液I中加入KOH固体的目的是_____(填编号)。

A.与反应液I中过量的Cl2继续反应,生成更多的KClO

B.KOH固体溶解时会放出较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

C.为下一步反应提供碱性的环境

D.使KClO3转化为 KClO

(3)从溶液II中分离出K2FeO4后,还会有副产品KNO3 、KCl,则反应③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判断K2FeO4晶体已经洗涤干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本题,学生对第(1)、(3)小题的正确率较高,而第(2)小题正确答案为AC,但学生的正确率就较低,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没有仔细研究流程图中每框的成分,有的没有注意框③中的“碱性”二字。第(4)小题的正确率同样也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一般的检验离子只需写明“取样”即可,但此题是检验沉淀是否洗净,必须“取最后一次洗涤液”。这就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不会变换,产生了错误。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先和同学个别交流,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错误原因,并且将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针对病因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评,提高错题讲评的有效性。

2.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对症下药

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粗心,忽视了某个重要条件;有的是理解错误;有的是真的不懂,无从着手,针对不同的原因,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评,力求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效果。

2.1简单错题:分组讨论,具体解析

大部分的单选题是比较简单的,大部分考查的都是基本知识点,出现错误的原因往往是个别基本知识点的漏洞导致的,一般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因此可将班级分组,一般4-6人一组,将每组中出现的错题找出,然后由组内学生对每个选项逐个分析,并要求做错的同学要将每个选项的解析过程简单明了的写出来,这样通过小组分析,既能够鼓励学习较好的学生,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发挥他们在同伴中的作用,又能让做错的学生吸取教训,加深印象,更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好学生的自豪感和后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错题的解析过程,可按照下例来写:

【案例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C)

A.用KIO3 氧化酸性溶液中的KI: 5I-+IO3-+3H2O =3I2+6OH-

B.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 NH4+ +OH- NH3↑+H2O

C.将过量SO2通入冷氨水中: SO2+NH3·H2O =HSO3-+NH4+

D.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Ag+2H++NO3-=Ag++NO↑+H2O

【学生解析】

A.一定要注意酸性溶液中不能出现OH-。

B.NH4HCO3溶液HCO3-也能与NaOH反应。

C.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入冷氨水只能生成酸式盐。

D.得失电子不守恒。

在习题解析中学生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个分析,正确的说明原因,错误的给予改正,充分将解答过程完整展示出来。教师对待学生所写的解析应在课后仔细分析,因为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出,若有条件应逐个面批,有针对性地进行面对面的讲解。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学生混淆的概念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解析,能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基本可以做到基础题零失误,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个人的学习能力。

2.2易错题:自我点评,加深印象

有的题目看似简单,但学生却常常会一错再错,这往往是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關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这个知识点的基本理论较简单,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但这类题目的准确率却不高。

【案例3】火箭的第一、二级发动机中,所用的燃料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可用肼来制备。用肼(N2H4)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

已知:N2(g)+2O2(g)=N2O4(g) ,△=+10.7kJ·mol-1

N2H4(g) +O2(g) = N2(g) + 2H2O(g),△=-543kJ·mol-1

则N2H4(g)和N2O4(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本题常见的错误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反应物和生成物后的状态漏写

(2)未仔细读题,将产物写成了N2O4和H2O

(3)计算错误

对于上面三种情况,学生只要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完全可以避免,因此教师可直接将学生的错题投影,让学生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对于做错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教训,还可以使其加深印象,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发生,同时,对于做对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而且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作业情况往往很感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讲评效率。

在教学中,通过投影学生的错题,让学生在平时做题时逐渐养成了逐句读题,细心运算的好习惯,马虎的毛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3常见错题:串零成整,联想归纳

高中化学常常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为化学学科内容多,知识点零散,多数学生感觉易懂而难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有效的寻求和总结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因而感到难记,易于混淆。因此在讲解某些错题时,可帮助学生适当作一些归纳,找到相关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把知识进行整合,建立知识网络。

【案例4】在指定的条件下,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澄清透明溶液中:H+、Cu2+、SO42-、Cl-

B.与Al反应产生H2的溶液中:NH4+、K+、NO3-、I-

C.滴加酚酞显红色的溶液中:Na+、ClO-、S2-、SO42-

D.由H2O电离出的C(OH-)=10-13mol/L溶液中Na+、Cl-、CO32-、 NO3-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但很多同学却选了C,显然学生对常见离子之间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还未掌握,可以帮助学生用下面的表格进行归纳:

常见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标“√”)的离子示例如下:

一张表格,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常见的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和具有还原性的离子,一般来说,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就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通过这样的归纳,将难于记忆的、零碎的知识规律化,学生就能将零散的知识连成串,便于应用在相关题目中。

其实,事物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对于一些看似零碎的知识点,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顺藤摸瓜,连成一串。例如有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合成题总是倍感头痛,感觉无从着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各种官能团的转换和引入的方法。

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碳碳双键: ①醇消去;②卤代烃消去;③碳碳三键与氢气加成;

氯代烃: ①烷烃取代;②烯烃加成;③醇取代;

醇: ①烯烃加成;②氯代烃取代;③醛加成;④酯水解

醛: 醇氧化

酸: ①醛氧化;②醇氧化;③酯酸性水解; ④苯的同系物氧化;⑤-CN的水解

酯: 羧酸和醇酯化

如果学生能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有机合成的大致方向就有了。

【案例5】已知:R-CH=CH2 R-CH2-CH2-Br

本题解析:将原料与产品对比,可知:①原料多了1个Cl;②原料中含—COOH,而产品中含环酯结构。应用“逆推法”并且通过官能团转化可知,产品由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而得,再将此结构与原料对比可知,应该把Cl先通过消去反应形成双键,再通过加成将卤素原子转移到末端C原子上(官能团转移)然后进行水解即可。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通过经常引导学生将已有的零碎的知识通过类推、联想、归纳等方法,逐步让学生学会将知识系统化,学会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难题创设台阶,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对于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感到无从着手。此类题型教师要精心设计、分解题目,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阶梯型,使学生的认识跟着老师的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6】镁和铝的碱式碳酸盐是一种中和胃酸过多的常用药物,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探究该药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①取该碱式盐9.03g充分灼烧至恒重,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5.13 g。

②另取相同质量的碱式盐使其溶于足量盐酸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336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得到5.22g白色沉淀。

试通过计算确定该碳酸盐的化学式。

看到这样一道题目,很多学生会感到茫然无助,根本不知该计算些什么,教师可以铺设这样一些问题:

(1)已经学习过的碱式碳酸铜的分子式是怎样的?(Cu2(OH)2CO3)

(2)请你推测铝和镁的碱式碳酸盐中有些什么离子?(Mg2+、Al3+、CO3 2-、OH- ,可能有水)

(3)哪些离子能很快算出?(Mg2+、CO3 2-)其余的该怎么算?

当学生完成后,可再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计算中,经常运用到的守恒有哪些?在哪些场合常用到这些方法?

通过这样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能力,切实提高了解决难题的效率。

多年教学经验表明,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求解决方案。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改,无疑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梦青.“错题”引发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2,2.

[2]郑玲玲.关注错题 提高实效[J].中学课程辅导,2012,5.

[3]陈双珠.重视错题分析 提高复习效率[J].读写算,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