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博弈非洲能源新思维

2015-05-30 10:48李蕾赵忠秀李翠锦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新思维

李蕾 赵忠秀 李翠锦

摘要: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非洲以其巨大的油气储量和开发潜力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博弈的棋盘。非洲对于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然而,在资源民族主义回潮、能源问题“政治化”以及西方国家营造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等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中国投资非洲能源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及时调整思维,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应对各方挑战,抓住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博弈非洲能源的胜利。

关键词:投资非洲;能源博弈;新思维;海上丝绸之路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非洲以其巨大的油气储量和开发潜力成为全球能源格局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元。新世纪以来,在深水勘探技术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西非几内亚湾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东非地区相继获得一系列油气重大发现,使得非洲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特别是在东非地区,继乌干达成功吹响油气勘探的号角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家也陆续掀起了油气开发的热潮,在裂谷盆地、陸架盆地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此外,中南非的苏丹、乍得的新发现,形成了一批新的重要油气产区;西非深海勘探也获得突破,为西非油气开发开辟了新的领域。加上传统的能源高地北非地区,2012年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0.4%,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7.8%;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6.2%,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7%。整个非洲地区油气开发潜力凸显。

非洲油气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优势、油气质量优势、开采成本优势以及运输便利优势,使其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博弈的棋盘。中东和非洲是中国能源资源最主要的来源地。由于中东政局不稳,战乱不断,使得非洲能源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然而在世界各国竞相布局非洲能源的形势下,中国在非洲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来自世界大国与非洲本土、地缘政治与能源外交、国家战略与企业投资等多层面的挑战。尤其是当前资源民主主义回潮、泛政治化兴起的国际形势,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各种舆论对中国博弈非洲能源形成了非常不利的环境,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基于现实主义的能源安全观所主张的零和博弈的思维,以及部分大国残存的冷战思维显然已不合时宜,中国亟需创新思维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维的胜利成为中国在非洲这场激烈的能源博弈中获胜的首要保障。政府和企业应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创新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理念。

一、 政府应从宏观方面为中国博弈非洲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充分的保障

1. 以尊重事实、积极回应的思维应对“新殖民主义”的诋毁。非洲能源成为大国竞相争夺的重要目标,中国在非洲的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必然引起西方大国的戒备和敌视。西方主流媒体和部分学者将中国在非洲的能源资源开发冠以“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故意歪曲事实,抹黑中国企业,误导非洲民众;非洲当地的反对派党及非政府组织受西方影响,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中非能源合作发展形成掣肘。对此,中国应该改变往日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习惯思维,提高主动宣传的意识,通过讲事实、摆证据给予有利回击,以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首先,从能源进口角度看,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只占到非洲出口总量的约十分之一,而美国和欧洲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约是中国的三倍,中国远低于欧美。其次,从宏观层面看,中国从政治、法律、经济上都不存在“新殖民主义”的动机和倾向。政治上,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积极倡导并忠实履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律上,中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其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经济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一贯遵循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这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式、只取不予、对非洲国家内部事务指手画脚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西方散布这些言论是无中生有或肆意夸大,意在“妖魔化”中国,遏制中国的崛起,政治意图十分明显。因此,中国必须以客观主动、积极应对的态度给予强有利的政治或外交回击,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批评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另有企图的。另外,国内媒体应避免过度地宣传对非能源并购的成就,以消除当地民众可能存在的心理上的敌意或担忧。为中国博弈非洲能源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2. 以先予后取、互利共赢的思维应对资源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保护主义回潮,资源民族主义在世界主要资源国中重新兴起,非洲国家表现明显,突出表现在以抬高准入门槛的方式限制外资对本国能源的并购和控股;对外国企业加征各种能源税;外国资本要参与开发其能源资源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中国与非洲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但资源民族主义的崛起给中国能源企业开发非洲能源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多的风险,对中非油气开发合作构成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必须树立先予后取、互利共赢的思维。首先,应该认识到资源民族主义是一种周期现象,是可以控制的,中国政府和企业不能因资源民族主义的出现而退缩,应坚持下去,主动并积极承担资源国社会责任,努力帮助其解决经济发展等问题,在资源国的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强,必须建立合作共赢的新能源安全观。尤其在非洲,应积极实践习主席教导倡导的“先予后取、多予少取”的义利观,不但“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助非洲资源国当地发展一臂之力。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为中国顺利进入非洲能源开发合作领域铺平道路,为博弈非洲能源营造和谐的本地环境。

3. 以正和博弈的思维应对大国林立的激烈竞争。非洲大规模增长的油气探明储量、相对较低的勘探程度、较高的投资回报吸引了美国、欧盟等世界大国纷纷布局非洲能源。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国家也加入到非洲能源开发合作中。中国是非洲能源开发的后来者,非洲优质的油气资源很多已经被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控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深海勘探开发的能力较弱。与新兴国家相比,印度较中国有着更加强大的软实力和地缘优势。从能源需求来看,未来北美、西欧和日本的油气需求将减少,中国、印度等亚洲和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因此,从供需方面比较而言,中国博弈非洲能源最大的对手不是欧美国家,而是和中国一样作为新兴能源消费大国的印度。因此,应对印度的对非能源投资予以更多的关注。

印度以其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亚洲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和不断增大的能源缺口,作为人口大国,印度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贫乏,因此在非洲油气资源领域,印度与中国竞争激烈。首先,从历史渊源上看,由于非洲国家和印度在殖民地时期宗主国相同,且非洲国家有着大量的印度移民,这使得印度对非洲的法律、语言及各种规则更加熟悉,从而在竞争的“软实力”上比较有优势。其次,从地缘关系上看,在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印度是区域内的大国和强国,在军事方面强于中国。在中印之间的能源竞争中,欧美国家以及日俄的天平倾向印度。因此,印度在地缘政治方面也更具优势。所以在非洲,印度的能源战略应得到中国更多的重视。相对而言,与美国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对非洲能源“话语权”的争夺上。

综上,博弈非洲能源,中国面临着美欧和印度等大国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大国林立的形势下,中国必须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走向正和博弈,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思维,积极灵活地投入到与各方的合作中,不仅与美欧大国合作,还要与印度、非洲本土等发展中国家合作。与西方国家合作,强调学习他们先进的开发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印度合作,意在克服亚洲溢价实现互利共赢;与非洲本土国家合作,旨在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博弈非洲能源开拓更为宽广的路径。

4. 以前瞻性的思维为中国博弈非洲能源做好战略规划等支持性的政策保障。非洲作为中国能源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在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非洲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投资非洲能源竞争激烈的局面,中国能源企业要想成功博弈非洲能源,政府的支持变得不可或缺。因此,中国政府必须以前瞻性的思维,周密布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非洲能源市场不断出现的新变化。

首先,制定中国在非洲油气资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方向;建立非洲油气资源国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和油气勘探风险保障机制,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建立投资中介机构,为企业熟悉当地营商秩序、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等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等外交平台,开展领导人互访,增进了解增强互信,积极加深和发展与非洲油气生产国的关系,推进与这些国家在能源贸易、能源投资、工程承包等领域的经济往来,为中国能源企业创造更多市场机会,使其成为中国对非能源投资顺利开展的机制保障。此外,利用好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多边框架内可以发挥比较重要影响的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中加强和深化能源外交以减少能源合作中摩擦和对抗。在能源领域“政治色彩”渐浓的国际形势下,为中国博弈非洲能源增添“软实力”。

二、 在各种风险层出不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能源企业“走进非洲”,唯有适时调整思维,顺应形势发展,才能实现博弈非洲能源不但“走出去”并且“拿回来”的目标

1. 树立风险防范思维有效抵御企业投资非洲的系统风险。中国能源企业投资非洲能源面临着资金、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能源投资通常金额巨大,期限较长,提前防范是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首要保障。因此,企业必须首先树立风险防范的思维,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以抵御对非投资的系统风险。首先,企业应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投资决策科学化。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资源国经济实力、国际收支现状、吸引外资优惠政策、投资项目、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准风险来源,评估风险等级。其次,能源企业应建立对非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非洲不同国家制定差异化的风险防范策略和投资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理措施备案。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能源企业对非投资的经验,不断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

资金风险方面。首先,除了向银行贷款以外,企业可以积极与中非合作基金或其他当地有实力的集团或全球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获取他们的资金支持。其次,国内能源企业“抱团出海”也是一个解决资金限制的出路。政治风险方面,首先,企业可以利用双边投资协定来保护对非能源投资。把油气合同和投资协定统筹考虑,避免油气合同落入投资协定的排除使用范围内;如现有的投资协定存在缺位或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应积极推进有关协定的签署或完善。其次,企业可以凭借外交渠道、两国民间友好机构的作用获得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法律以及文化风险方面,中国能源企业可与国外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破除单一国有并购的体制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适应当地法律、整合不同文化的能力,利用国外企业在法律和文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中国能源企业这方面的不足。

2. 树立经济效益重于资产扩张的思维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盈利。能源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实现盈利。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能源企业,参与非洲油气资源投资与合作的动机都应是获得持续的盈利并提升公司价值。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多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但追求盈利的本质属性不会变。能源企业要改变原来重资产扩张、轻利润回报的观念,树立经济效益重于资产扩张的思维,实现不仅“走出去”,而且“拿回来”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此,政府和企业应各司其职。企业只有回归商业本位,才能更好地遵循经济规律,更加专注于经营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商业价值。中国能源企业投资非洲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跨国并购、资产互换、合资合作等,不管以哪种方式合作,实现可持续盈利都是首要任务。

3. 树立全球化思维提升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能源企业“粗放式”的走出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合作需求。随着能源企业国际化业务的迅速增多以及企业自身在国际化市场中的定位,中国能源企业亟待提升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以全球化的思维和差异化的策略积极改革,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建设水平以及供应链体系,以适应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需要。为此,企业首先要树立全球化思维,在准确把握全球油气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优化布局,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制定对非能源投资的战略。此外,还要积极运用差异化策略,针对非洲不同国家或地区实施不同的投资策略,提供差异化的东道国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在资源国的核心竞争力。

能源企業的国际经营能力和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拥有明确战略方向,能够确保在理性战略的指导下提升中非能源合作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是中国企业博弈非洲能源的首要保障。其次,体现在拥有熟悉非洲东道国行业惯例、法律、文化、营商秩序的人才。这是中国博弈非洲能源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应高度重视人才实力的打造,为企业成功“走出去”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软实力。

4. 树立互利共赢的思维实现企业对非能源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博弈非洲能源,“互利共赢”是中国能源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互利共赢是实现企业投资非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当前资源民族主义回潮,“新殖民主义”论盛行的形势下,在谋求投资回报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利益诉求,做东道国政府和企业信赖的合作伙伴。非洲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必须设身处地替东道国着想,帮助东道国政府解决问题发展经济,与其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能源企业在与非洲资源国的合作何中应更多地考虑增加对下游的投资合作,以满足其下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为了更好地“走进非洲”,中国能源企业还须做到本地化立足。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及风俗文化,不仅与政府部门交往,更要与当地民众处理好关系,尽量实现本地用工。另外,要提高环保意识,注重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国的环境保护,从而抵制西方媒体所谓的“环境破坏论”,确保企业投资非洲能源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 结语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为双方的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非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加强与非洲的能源合作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恰好衔接,中非能源合作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非洲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国际舆论、资源民族主义、能源问题政治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亦日益严峻。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及时调整思维,审时度势,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应对各方挑战,抓住“丝路助力”的历史机遇,打造中非能源合作的“升级版”,为中国能源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捷.资源角逐——世界资源版图争夺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3,(5).

[3] 苏杭.“巧”投资: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新思维[J].国际贸易,2014,(3).

[4] 王越,潘继平.非洲油气资源极其宏观投资环境[J].中外能源,2013,(18).

[5] 谢克昌.我国能源安全存在结构性矛盾[J].中国石油企业,2014,(8).

[6] 夏丽洪.构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全球化运营管理模式[J].国际石油经济,2013,(11).

[7] 张茉楠.能源资源迎来战略机遇期[J].中国经济报告,2013,(5).

重点项目:2014年度商务部委托课题“下一代贸易与投资议题”。

作者简介:赵忠秀(1966-),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李蕾(1974-),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贸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李翠锦(1975-),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5-04-12。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新思维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介入“让学引思”新思维
用新思维打造老媒体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传媒新思维 一目了然